早一點收工,放地球一馬?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去年,德國解放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創辦人 Philipp Frey 主導一項破天荒研究,建議歐洲人將工作時間劇減至每星期 9 小時,以預防氣候系統崩潰。「碳排放量與工時之間有顯著關係。我們大部分人,在週末的碳排放量較工作日少。」既然工作模式影響我們如何消費,那在武漢肺炎重創後,我們又應否少做一些來保護地球

Frey 的研究指出,較長工時與消費較多有所關連,而這種影響不只牽涉收入。當勞動者私人時間較少,便傾向利用私家車而非公共交通工具、購買耗能大而省時的商品、選擇速食食品而非本地產品,亦即是「喜愛觸目的花費和不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但 Frey 認為,集中討論消費只是把責任加諸個人選擇,卻沒反問我們為何會生產那麼多有害地球的東西。

我們不曾討論如何花費工作時間。因為那暗示了,與其給個人上道德課,討論如何正確行動,我們更應該討論如何管理經濟、甚麼是對社會有用的產品。

疫情下多國封鎖,正好讓我們反思,如何真正滿足社會的基本需要。譬如聯合國統計顯示,全球 41% 的工作屬於無薪,包括照顧兒童及長者、處理家務及擔水。經濟學家 Amaia Perez Orozco 指出,這些活動對可持續社會及持續經濟運行很重要,但它們並不賺錢,也多留給女人去做。「我們衡量工作的價值,在於資本累積多寡,而非為可持續生活貢獻多少。這概念完全是扭曲的。」

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大學(University of Valladolid)系統工程學教授 Margarita Mediavilla 批評,在這個面向利益和增長的系統中,我們獎勵那些把資源變成產品及廢物的工作,忽略人類及生態的「營養基礎」。她警告:「當基礎被削弱,而系統卻試圖維持運作,便會崩潰。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崩潰及過度剝削的模式中。」她認為,武肺一疫「甚至令我們更加脆弱,令崩潰的模式更清晰可見」。

在傳統社會,工作只是為了滿足人口所需,並會顧及他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相反,當今的「垃圾經濟」依重廉價的石油、勞工和資源,更需要生產得愈來愈多,以讓人們過上體面的生活。

當談及為生態環境放緩生產或停止有害工業時,眾人所設定的目標總與保住工作崗位背道而馳。不過,巴塞隆拿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政治生態學家 Brototi Roy 反駁,我們甚少關注工人真正想要的是甚麼;應該問的是:「我們今天仍在爭取哪些工種的權益?為何我們不曾問從事那些職業的人,能否為他們提供替代?」其中一個可能的方案「全民基本收入」(UBI),便曾在印度等地試行。

支持者認為,「全民基本收入」賦予勞動者更大力量,回絕那些傷害自己或這地球的工作。它亦能讓從事重要無薪工作的人財政獨立,給予人們更多機會參與義工服務、社區種植,以及讓基層市民於市場經濟以外組織資源活動。當我們有較多時間投資於彼此及環境之上,「補償性消費」或許就沒那麼吸引,不會再於感到 burnout 或孤獨時,透過花錢來讓自我感覺良好。

隨著疫情肆虐全球,「全民基本收入」更受注目。教宗提議各國將此列入考慮範圍;西班牙有意向窮苦大眾每月派錢;蘇格蘭首席部長形容全民派錢的時機已到。不過,Frey 認為應該認真質疑的是,所有消費到底為了甚麼。「我們的主要重點是甚麼?是盡量少用生態資源來滿足人類的需求?還是以一種能夠最大限度提高營業額和利潤的方式,來規劃經濟?」

大幅削減工時或會對氣候有利,然而 Frey 並不相信這在經濟上能夠持續。相反,他主張社會重新分配工作,同時將工時減至每週 20 或 24 小時 —— 一個獲多項研究表明,對工人的健康生產力均最適合的水平。他更提醒,在武肺大流行前已有的 Fridays for Future 活動,參加者把每週上課日子減至 4 天,以爭取政府就氣候變化採取行動。「那些學生所做的完全合理。某程度上,他們領先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