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 Monday】亂世之中,與親友更有效關懷彼此

A+A-
疫情期間,波蘭運動員 Pawel Kaskow 在開始訓練之前與教練在線上閒聊。 圖片來源:Mateusz Slodkowski/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基於防疫所需,再是知心的好友,大半年來也甚少見面,只能靠短訊、電話或是視像聯繫。但在屏幕背後,對方或正為經濟、健康、前途等問題,感到焦慮甚至抑鬱。在這個明顯不 OK 的情況,我們該如何問句「你還好嗎」,表現關懷而不造成困擾?

專門探討人際關係的作家 Anna Goldfarb 認為,面對有需要幫助的親朋好友,即使我們或無法現身陪伴,給予擁抱或促膝長談,但可在內心建立正確思維,以及營造氣氛,讓對方感到安心,願意傾訴或求助。近日她引述多名專家意見,在「紐約時報」整理以下要點:

顧人前先顧己

兒童及成人精神科醫生 Jena Lee 指出:「其實當你關心他人,同時也在展現自己脆弱的部分,以從中找些見解。」她認為重要的是,先確保自己處於一個健康的狀態,才向身陷困境的人伸出援手。

尊重不同需求

持牌婚姻及家庭關係治療師 Phoenix Jackson 提醒,面對朋友、同事及家人,應採取不同的溝通方式,因為有時一句「你好嗎」,「視乎何時、何地及如何問起,也可能會被視為冒犯,甚至是想迫走對方」。她提議表達關懷前,先保證態度真誠,若對方不想多言,應表示尊重及承諾不會再提。

明確指出異樣

交談時,不妨明確指出對方的異樣,譬如「我發現你回訊息變得慢了」,或是「我看你最近比往常睡多了不少」。心理學家 Uche Ukuku 解釋,此舉「能給對方機會去坦誠或否認」。假如對方未有抗拒,除了接著問「你還好嗎」,還可以作出一些開放式提問,以免答了「我還好」後就終止對話。

Ukuku 舉例,可問「有在煩些甚麼」、「最近甚麼事最難搞」,若雙方十分親近,則可較為針對性,譬如「那個會議表現如何」、「復課後孩子適應嗎」。她指出,這樣做「表明你想了解對方的生活,以及在這處境下實際過得怎樣」。

別要預設答案

Lee 指出:「聽到別人深受困擾,多數人都會先想,『我該說甚麼?該怎樣幫忙?』。但只顧如何回應,分散了注意力,實際上卻無法善解人意。」她認為,應設身處地思考,即使不發一言,也可從表情及身體語言以示理解,並肯定對方的感受。「光是分擔苦楚,已是最有力的幫忙。」

避免試圖解難

人生的各種難關,並無簡單的答案,你不應期望能為朋友解決一切。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Thomas Joiner 建議,若對方深感憂愁,可向家庭醫生尋求額外支援,或按其宗教信仰,鼓勵向神職人員求助。

Ukuku 補充,之後應定下跟進計劃,譬如過幾天再通電話或用 Zoom 在網上碰面。這不只讓對方有所盼望,亦令對話不會顯得只此一次,但能避免予人會每天跟進的壓迫感。「我們不知在能看到的範圍,可令一個人的心情改變多少,所以你表達關懷的方式是告訴那人,『不只是我所見的層面,但也在我所知和所愛的方面,關心著你』。」那麼即使朋友當下不方便長談,也可以在對方的心中播下種子,等他們真要求助,也知道能夠找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