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扶貧愈有錢:慈善事業如何有利超級富豪?

A+A-
2012 年,美國富豪兼慈善家大衛科赫(David Koch)出席紐約經濟俱樂部活動;當年,他是全美第 4 富有的人。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世界銀行估計,武漢肺炎令全球增加數以千萬計的貧窮人口,但與此同時,瑞士銀行報告指出,今年 4 至 7 月期間,世界頂尖富豪財產總值卻逆增長 27.5%,達到 10.2 萬億美元。過去數十年,慈善事業發展蓬勃,卻一直無助收緊貧富差距。9 月,英國「衛報」就有專題報道,分析慈善事業如何有利超級富豪,令他們愈扶貧愈有錢。

近 20 年,私人慈善事業急速增長,現時全球有近 26 萬個慈善基金,總值高達 1.5 萬億美元,當中 4 分之 3 的基金乃在過去 25 年內成立。美國的慈善開支為全球最多,例如在 2018 年,比爾蓋茨夫婦的基金會就捐出接近 50 億英鎊,比大部分國家全年的對外援助預算還要多。可是,這麼多年來,窮人的生活質素,一直未見改善。

其中一個原因,是善款不是用來直接扶貧。「衛報」的數字就指出,在美國,只有約 5 分 1 的富豪善款直接落入窮人手上,大部分善款都用作藝術、體育、文化、教育和醫療發展。而在 2007 到 2017 年,英國百萬富翁就捐了 10.4 億英鎊鼓勵藝術發展,用於扶貧的,只有大約 2.2 億英鎊。無疑,這些領域對人類文明發展同樣重要,但細看之下,善款其實多數投入到精英發展之上。

例如,2007 到 2017 年,英國百萬富翁的教育捐款中,有 3 分之 2 投放到高等教育,當中又有一半流向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有錢人做教育慈善時,傾向投放資源到自己子女就讀的學校,而不是推廣草根教育。「衛報」的評論認為,與其說慈善事務是要令世界變得更好,這些富豪其實是透過捐款,強化現今的世界秩序。

2014 年 6 月,有民眾在科赫位於曼克頓的居所附近示威,指控科赫兄弟以財力影響美國政治。 圖片來源:Spencer Platt/Getty Images

評論進而指出,慈善事業令超級富豪掌握更大的政治權力。德國慈善家 Peter Kramer 曾形容,這是「差劣的權力轉移」(a bad transfer of power),將權力從民選政客轉移到億萬富豪手中,由億萬富豪而非政府去決定何謂對人民有益的事。智庫組織 Global Policy Forum 就警告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在收受慈善基金捐款之前,應該評估潛在風險。評論點名提到索羅斯和科赫(Koch brothers)成功改變了政策方向;而單在美國,每年就有超過 100 億美元善款投放於意識形態游說。

其中一個例子,是北卡羅萊納州知名零售商人 Art Pope,他是共和黨人,曾經是州眾議員。他透過旗下基金會的慈善捐款,以完善民主制度、打擊選舉舞弊為名,研究及推動收緊選民投票資格,要求選民在投票時出示附有照片的身份證明文件。有研究指,這個做法令很多美國選民,特別是黑人選民卻步,原因是他們不願花錢辦理駕照、護照等證明文件,這個法案令較多有錢人支持的共和黨,在北卡羅萊納州的選情更有利。

「衛報」的評論又提醒,富商捐出去的錢,很多時變相從稅務寬免得來。例如在 2019 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每年收入達 5 萬鎊的人,要繳交 20% 的入息稅,5 萬到 15 萬則是 40%,超過 15 萬鎊就是 45%;但是捐款可以免稅。換句話說,這些富豪每捐 100 鎊,當中就有 45 鎊本來應納入庫房,這筆錢原本可以投放在公營服務,如基層教育和醫療。

現時,英國的慈善免稅制度十分寬鬆,對慈善活動的界定,主要基於 1601 年的 Charitable Uses Act,只要善款是用於扶貧、改善教育、宗教推廣和其他對社群有裨益的事即可,而且對慈善機構的審查並不像美國般嚴格;在 2012 年,因為捐款而獲免稅的金額多達 36.4 億英鎊。史丹福大學政治學家 Rob Reich 就認為,現時的慈善活動大多不用問責,欠缺透明度,由捐款人直接主導,又能大幅避稅。而多個專家都指出,最直接的解決方法是加強監管慈善開支,但要找出政治上可行的方案,還有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