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個哲學概念應對困難時刻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終於告別多災多難的 2020 年,2021 年的疫情未過,限聚令下人們無法共聚迎接新一年。與此同時,至少 50 多名立法會初選統籌者和參選人被捕。在充滿變數的未來,科克大學哲學系講師 Katy Dineen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介紹三個哲學概念,好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路,以應對未來挑戰。

1.復原力

「復原力」(resilience),意即人類是有能力從逆境中復原和成長。Dineen 指,在疫情之中,復原力、毅力之類的詞語很有吸引力,也成為一些英國廣告的口號。復原力由兩種美德所構成,一是「堅持不懈的努力」(perseverance of effort),二是「一致的志趣」(consistency of interest),令人向目標持續不斷地進發。

不過,Dineen 同時提醒,復原力有美好之處,但在某些情況下會展現危險一面。在上位者可能會以此要求在下位者盲目包容一些差勁的處境,而非鼓勵他們改變現狀,例如爭取更好的工作待遇,又或者尋找更好的地方。成功被演繹為能夠抵禦無止盡的壓力,在下位者呈現壓力徵兆則被視為沒有復原力,造成「責怪受害者」(victim blaming)的現象。

2.希望

Dineen 認為,在困境之中,除了復原力,可以回到另一個古老的概念「希望」。前者是指努力回歸常態,即使是在高壓狀態下;後者並非指涉一種常態,而是回歸到各人的目標。希望又分為「好的希望」(Good Hope)和「壞的希望」(Bad Hope)。後者是指不切實際的樂觀主義,前者則其目標和志向可行,無論事情看來有多麼糟糕。

Dineen 指,現時的情況下,大家可以懷著好的希望,疫苗已經面世,我們可以見到與摯友再次共聚的曙光。而希望又與人生界限有關係,假若人全知全能能參透未來,希望就變得沒有意思。世事無常,人們無法確定努力過後有沒有回報,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是人類依然可以選擇常存希望。

3. 人生界限

最後一個概念,是「人生界限」(human finitude),有些學者會譯作「人的有限性」。簡單來說,即是指人生有限,而且人類不是完美的生物,不能像神一樣長生不老、有全知全能的視角。很多哲學家例如康德、黑格爾、尼采就以人生界限為命題,探索人類的各種局限。Dineen 認為這一個古老的哲學概念,可以令人們在最艱難的時刻,找到一絲慰藉。

在疫情期間,很多人對朝令夕改的抗疫政策感到困惑,也有人不滿要與摯愛相隔,或對於籌謀多時的計劃被取消而懊惱不已。Dineen 認為哲學家對人生界限的討論,提醒我們終究只是人類,我們很脆弱,會死亡、會說謊,會做很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這次疫情就把我們最脆弱的一面表露無違,令我們明白人的慾望;但人的脆弱,會推動我們做正確的事,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