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 8964 的「民主大使」

A+A-
為應戈爾巴喬夫訪華,1989 年 5 月 14 日,在天安門廣場絕食抗議的學生,拉起的橫額上就寫有俄文。 圖片來源:Jacques Langevin/Sygma/Sygma via Getty Images

1989 年 4 月起,中國的學生民主運動成為國際焦點,最後以 6 月 4 日天安門屠殺作結。整場八九民運,其中一個大插曲是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華,為 30 年來第一次。戈爾巴喬夫的到訪,微妙地改變了事件發展,而六四事件也影響了中蘇關係,以及後來的中俄關係。

在史太林死後,兩大共產大國中國和蘇聯的關係一度跌入冰點,互相爭奪全球共產陣營的領導地位。中共指責蘇共領袖赫魯曉夫是修正主義者,而蘇共也堅持中共要在三年困難時期還債,1969 年兩國更因珍寶島事件爆發軍事衝突,後來中國又向美國靠攏。80 年代,溫和改革派的戈爾巴喬夫上台,中國也由胡耀邦和趙紫陽等新生代領導人掌權,中蘇關係才終於破冰,也成就戈爾巴喬夫於 1989 年 5 月訪華,希望兩國關係正常化。毛澤東晚年一大政績是中美建交,鄧小平認為中蘇破冰亦會是他人生一大成就。可是,天安門的學生運動,令中共為戈爾巴喬夫準備的禮節儀式都要取消,一眾元老對此相當尷尬,而對學生的態度轉趨強硬。

戈爾巴喬夫除了任內進行「改革重組」(Perestroika),引入市場經濟,在政治上也提倡「開放政策」(Glasnost),提倡人權、法治和政策透明。因此,對於天安門廣場的示威者而言,戈爾巴喬夫象徵著民主和希望,他是一個真正的改革者,有示威者向蘇聯大使館遞請願信,希望與他們的英雄會面。阿默斯特學院政治學家 William Taubman 的戈爾巴喬夫傳記記載,當時示威者高呼其為「民主大使」,熱烈歡迎他到訪,而戈爾巴喬夫心中也同情天安門的示威者,因為他們爭取的東西,正是他在國內推行的改革,可是他沒有向中共進言,而只談重建兩國關係。蘇聯大使團對示威規模感到震驚,在他們眼中,這像是一場革命,其中一名蘇聯外交官不禁質疑,他們是否正在和一名政治上將死的人,談關係正常化。

5 月 16 日,戈爾巴喬夫與鄧小平會面。 圖片來源:CATHERINE HENRIETTE/AFP via Getty Images

該名蘇聯外交官的預測錯了,最後,中共以軍隊屠城,成功鎮壓這場大規模的群眾運動。6 月 10 日,「蘇聯氫彈之父」兼人權運動家和杜馬議員沙卡洛夫(Andrei Sakharov)要求戈爾巴喬夫表態,並撤回駐華大使,但戈爾巴喬夫卻立刻掛斷電話。卡迪夫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Sergey Radchenko 認為,對於戈爾巴喬夫而言,中蘇破冰是他政治生涯一大賭注,他銳意建立蘇聯、中國和印度的戰略鐵三角,希望制衡美國。而在 6 月 4 日波蘭團結工會勝選後,東歐集團會出現劇變,這個鐵三角對蘇聯就更重要,他不能因為一些理念價值而斷送他自己以至蘇聯的前途。6 月 15 日,他和時任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通話時,提到中國面對西方陣營的全面封殺,必然會更重視和蘇聯及印度的關係,令戰略鐵三角更穩固。

同時,中共也希望蘇聯能穩住東歐政局,令美國不能專心圍堵中國,於是盡力支援蘇聯。可是,1989 年,捷克、匈牙利的共產黨相繼倒台;而 12 月時羅馬尼亞革命,共產獨裁者壽西斯古被槍決的畫面更流傳各國,嚇怕中共和蘇共領導人。1991 年,戈爾巴喬夫逃過 8 月政變後,到 12 月也決定辭職,蘇聯正式解體,但中共很快又拉攏葉利欽的新生俄羅斯政權,而中俄戰略關係亦維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