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世界大戰爭 —— 核戰到來,最後晚餐是蜜瓜

A+A-
在戰火的邊緣之下,居於東京都心的一家人深知無處可逃,選擇圍在一起吃飯;圖為「世界大戰爭」劇照。

1961 年的「世界大戰爭」(世界大戦争)在昭和年代的東寶特攝中,也是比較特殊的一部,即使算上戰爭電影,都不在傳統的套路內。無論是怪獸、科幻、或者戰爭特攝,一般都會設定「敵人」或「問題」,然後將劇情進展環繞在如何打倒敵人、解決問題之類。然而「世界大戰爭」裡始終沒有明確的敵人,也沒有解決過任何問題。

電影的故事線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邊是居於東京中心的一家人的生活,父親是駐外國記者中心的士司機,母親照顧家務與年幼子女,長女與某航海員相戀,正準備結婚;另一邊是戰火邊緣的世界片段:間諜潛水艦被發現入侵海域、三八線正互相開火、核彈因系統錯誤而差點發射。

不少情節提醒觀眾,這一家在 1961 年的日本算是比較富裕的階級,例如家中擁有當時還是奢侈品的電視機;父親透過外國記者們探聽消息,正在股票市場中獲利。正如 1960 年代戰後社會復甦的寫照,明天會更好,因為今天的確比昨天好。縱使收音機不斷播放世界緊張局勢的新聞,但都與繁榮的日本無關。父親總是自信滿滿地說:「才不會打核戰啦,打仗有甚麼意義。」他嘲笑擔心戰爭的人杞人憂天,上班和賺錢才是真理 —— 說不定父親前世是香港人。

電影的結局是核彈射往本州,東京化成岩漿火海,全部人死清光;圖為劇照。

劇情沒有明確地說明世界局勢,只說「同盟國」與「連邦國」互相對峙,然後某戰線的衝突發展成全面開戰,雖然在冷戰的時代背景下不難猜。主角一家深知無處可逃,選擇全家圍在一起吃飯,將平常沒有吃的都吃了,小孩們絲毫不知戰爭為何物,高興地吃蜜瓜。結局是核彈射往本州,東京化成岩漿火海,全部人死清光。然而,核彈從哪裡射來?哪一個國家基於甚麼原因開戰?哪一個國家最後打贏?日本有否亡國?世界最後怎麼了?這些問題一概沒有答案。

電影捕捉了當時社會的不安,演示了一個可能的 Bad End。在國內經濟起飛的背後,全球的戰爭從來沒有休止。日本戰後十多年的復興,說不定瞬間就會毀於一旦。雖然社會集體地相信戰爭不會發生,但陰影仍揮之不去。怪獸與外星人可以被打倒,但國際間的衝突則無以名狀,理解不了,也談不上解決。不管個人如何努力,在無解的紛亂世界中,有朝一日或會迎來不講道理的毀滅性終結。假如東寶其他科幻特攝是透過打倒外星人和怪獸,表現出當時社會對未來的希望與生命力;這一部則透過戰災下的小人物遭遇,反映了隱藏在時代陰影下的不安與無力。

「第三次世界大戰 41 小時的恐怖」電影劇照。

東映在 1960 年也拍了一部差不多的電影,名字更直白:「第三次世界大戰 41 小時的恐怖」(第三次世界大戦 四十一時間の恐怖)。故事除了使用真實國家名字外,與「世界大戰爭」沒有很大的分別:日本民眾同樣不相信戰爭會爆發,然而核戰還是爆發了,東京還是被炸爛。這部的角色更慘,連最後晚餐也來不及就要逃難,逃到一半就全員被炸死。與那吃蜜瓜的最後晚餐一樣,在「41 小時的恐怖」後段,某街頭賣藝的男人因為妻子病重得走不動,只好自欺欺人地說沒有戰爭,留下來陪她。末日來臨之時,不是所有人都逃得及。如無力再反抗,起碼可以珍惜最後的時刻,可能只是與家人圍著吃一片蜜瓜。

「世界大戰爭」裡,在海上的航海員女婿逃過了一劫,但全船決定駛回東京。他們回家後怎樣?東京有沒有人活下來?電影沒有說明,或者這個殘酷的尾巴,是留給觀眾的最後希望。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