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就算有碳稅,企業用這些方法也逃得掉

A+A-
2020 年 1 月,微軟承諾於 2030 年實現負碳排放。 圖片來源:路透社

碳稅隨時殺到,徘徊於「謀利」與「污染」邊緣的企業,很快就要揹上額外成本,為管理 ESG(環境、社會及管治)不善而埋單,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聰明的企業家卻可能會找方法規避,與執法機構鬥智鬥力。

碳稅可以鼓勵全球節約、鼓勵替代能源開發,還能提供一種價格訊號,讓業者很容易理解與回應。有了碳稅的收入,就能用來減免其他賦稅。

第一種方法是「漂綠」(green washing),套用在今天術語就是「偽綠」,假扮「對環境負責」而作出虛假宣傳。畢竟現時上市公司發表的 ESG 報告沒有統一標準,大家也沒有嚴格辨識碳排放數據的真偽,如港交所就「鼓勵發行人尋求獨立驗證以加強所披露 ESG 資料的可信性」;而香港會計師公會似乎無所適從,指 ESG 報告的鑑證(即審核)框架在國際間仍處於發展初期;證監會則即將發佈諮詢總結,打擊「漂綠」行為。

第二種方法是「搬龍門」,即是把污染的生產線或工廠,搬遷至仍未實施碳稅的地方。換句話說,一些相對落後的國家,很可能就會犧牲環境來谷經濟,造成國與國之間的 ESG 懸殊現象。這也說明為何印度至今仍以不變應萬變,尚未定下碳中和目標,等著吃氣候饅頭。

不過最明智的公司,從來不是迴避問題,而是佈下長遠策略,乘勢建立企業護城河,像英國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名言般,「別浪費每一場危機」(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衡量公司直接和間接的碳排放、確定目前外界的碳定價、預測未來的碳定價,甚至決定公司內部碳定價,以提升氣候競爭力。

其中一個成功的例子是微軟(Microsoft),該公司早於 2012 年就實施內部碳定價,讓不同業務部門對廢氣排放負責,並設定每噸排放收取 15 美元,再將資金集中於氣候基金(Climate Innovation Fund),用以投資內部效率計劃、綠能和碳抵銷計劃。微軟表示,自 2012 年以來,他們每年省下一千多萬美元能源費用;並預計可於 2030 年減少一千萬噸碳排放。

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企業也是時候面對現實,ESG 不再只是環保人士關心的議題,而是全球企業的生存問題,如果碳稅是大勢所趨,逃避既可恥也無用。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