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工作衍生的流行病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一場肺炎疫情,導致社交隔離和居家辦公日益普遍,電子郵件、虛擬聊天、視像會議等數碼工具更是大行其道,工作方式因而發生重大改變,甚至被稱為「2020 居家工作革命」(2020 WFH Revolution)。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研究員採訪全球 14 間學術、企業機構與非牟利組織,以及 120 位研究數碼科技或網絡發展的專家。當中許多人認為,由於社交隔離,愈來愈多人缺乏人際接觸,使他們更加依賴網絡的虛擬世界。

被稱為「科技心理學」(psychology of technology)先驅的美國學者 Larry Rosen,與神經科學家 Adam Gazzaley 在「分心的大腦」(The Distracted Mind)一書中解釋:網絡媒體的特性是能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但其實人類的大腦並未能夠適應。科技創新雖然以不同方式改善了全人類的生活,但同時亦對大腦造成干擾。因為大腦一直以目標為導向,而這種來自於網絡科技的干擾,會對人類的思維及行為造成深遠影響,包括感知、決策、溝通、情緒管理以及記憶等各個環節。

據採訪所得,平均而言,每人每日最少使用 9 種數碼工具,例子有電郵、即時通訊、日程表、文件共享、會議程式及密碼管理等。

報告還指出,由於人人都保持在線狀態,總是不斷發出訊息或者等待回覆,使精神更為疲勞,其中,視像會議尤其傷神。而受訪者的答案與他們的研究一致,因為在參與會議的過程中,人們時刻都在觀察自己的表現,有如在鏡頭前表演,精神壓力倍增。

分析指出,視像會議迫使與會者更加專注對話及吸收信息。如果在會議室裡開會,萬一錯失信息,尚可以和身邊的人交頭接耳。但是在視像會議中,若因一時分神而跟不上會議流程,就沒有機會彌補,如果公開發問,便會顯得十分尷尬。

另外,在視像會議中,若要表現出自己全神貫注,只得專注望向鏡頭。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長時間注視別人,正是這種「無間斷的注視」使人感到不自在及精神疲倦。

如果想要減低自己對數碼工具的依賴,以及由此而引發的精神疲勞,研究團隊建議遵從三大原則:

1. 不要經常切換事務

研究表明,同時處理多樣事情是一個迷思。我們或者可以同時處理兩件事情,譬如在工作時聽音樂;但需要專注的事務或涉及認知的轉變,而認知轉變得愈多,就愈難以對當前的任務集中精神。

2. 定時執行常規事務

行為實驗顯示,每日只檢查幾次電郵的人的壓力,比整天不斷檢查電郵的人低很多。因此,人們可以將此類常規任務設定於固定的時間段,並關閉不必要的通知及其他干擾。

3. 限制不必要的溝通

雖然資訊很重要,但過多的資訊只會造成干擾。而且,「資訊並不是知識,知識也不等於理解,理解也稱不上智慧」。數碼時代的資訊就像食物,它們於數萬年來的稀缺,使人對其產生渴求。但是當今資訊大量充斥,我們也必須反思自己是否消耗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