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網絡社群的希望與絕望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最近手機應用程式 Clubhouse 爆紅,許多人猶如發現新大陸,語音聊天室竟成為新潮玩意。有關程式簡單講就是一個純語音交流平台,沒有圖像或文字功能。登入後可以自行建立或參加對話,而對話本身不留紀錄。平台性質上不是既有的社交媒體,反像收音機電台的 Phone-in 節目。這個平台最令人著迷的,是參加者背景的多元化,兩岸三地加上海外各地華人可以聚集在同一個聊天室內,而且竟然可以逐一發表意見,未淪落成人身攻擊的罵戰。不少人為之雀躍,彷彿看見五族共和的先兆,原來科技可以促進不同社群的理性對話。

筆者潑一潑冷水,差不多的意見,早在互網絡雛型出現時已經存在。甚至「地球村」之類的想法,在電視和收音機仍然是主流的時期已經被發明。互聯網剛剛出現時,大眾對新媒體的期待與幻想就是:「嘩!今天我們可以與世界另一邊的人即時溝通,國境終於被打破,這是群眾的勝利!這是自由的勝利!」結果數十年下來,勝利的是 Facebook 和 Google 等科技公司,群眾仍然熱衷於內鬥與圍爐,與勝利沾不上邊。

現在於 Clubhouse 所看見的良好討論氣氛,是基於平台登入的邀請制。這令參加者數量相對少,而且多是對新科技接受能力高的知識分子。成員的教育程度普遍高,甚至是某些領域的專業人士,才產生「原來可以與陌生人進行理性對話」的錯覺。不需要開放註冊,只要時間一久,大量使用者湧入平台,Clubhouse 自然會成為另一個隨處可見的網絡平台。它只是一個新的平台,而非一個革命性的平台,並沒有甚麼結構性的創新。

當然,Clubhouse 是一個新生的平台,接下來的更新或者會有其他可能性,這誰也說不準。然而始終要提防的是「通過對話就能解決現實問題」這種想法。因為從根本上造成華語圈對立的,不是個人偏見,而是政治問題,極權政府的問題不可能用「大家坐低,飲杯茶食個包」的方式解決。過分強調個人意志對現實社會的影響力,以及群眾力量對社會變革的推力,會令人忽略客觀現實環境的局限。正如在維園玩 30 年洋燭對民主改革沒有助益,在語音平台上感化一兩個小粉紅,筆者也看不出會對現實的政治產生任何漣漪。

本文下筆之際,傳來網絡長城隔絕了 Clubhouse 的消息,雖然聽聞用 VPN 仍可登入。幻想對話能帶來和平的人請先坐下來,或者讓維吾爾人從牆內安全出來後,我們再談這個,可以嗎?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