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帝最擅長的招數

A+A-
15 世紀版畫:交稅的農民。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最近看到一則有意思的歷史資料,講漢武帝的財政。

漢武帝在中國史上是一個重點提名的皇帝,被評為「雄才大略」。不懂事又無知的人,聽見這種大名鼎鼎的皇帝,就先入為主,以為有甚麼了不起的本事 —— 這似乎是一個普遍的盲點,皇帝的「本事」到底是甚麼本事呢?是能夠造福人群,還是善於玩弄權術?這兩種本事的結果可是差天共地呢。

漢武帝因為常打仗,花錢如流水,政府弄錢,最方便快捷的方法當然是加稅。漢初的時候,營商的所得稅只有 1.27%(包括財產總計以及營商利得),漢武帝一下子便加到 6% —— 應該說還算仁慈,及不上今日一些大政府獅子開大口,動輒 30% 的要價。

到底上交多少,也是由納稅人自己申報。那麼,從古到今,全人類本能識做的一件事,便是將個人所得,想辦法在合法範圍內只上報 minimum 的數字,包括至今還在被政敵死咬住稅單不放的美國前任總統,也不能例外。

但漢武帝接下來這一招就非常毒辣了,即頒佈所謂的「告緡令」,鼓勵民間舉報,而且法令非常嚴苛:但凡有人漏報、瞞報,一經告發證實,就會遭到抄家,其中一半財產,當作給告發者的獎賞。

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災難勢必在行:窮人仇富,自然踴躍告發,告發有錢人一時成為窮人的生財之道 —— 過程如何殘酷可想而知,但眼看便實現了「均貧富」的偉大理想 —— 或許依然能賺得當今一些知識分子的掌聲。

但不久之後,隨著愈來愈多有錢人垮台破產,「告緡令」的範圍擴大,開始向中產埋手,即使不是做生意,全憑積蓄所得也不能倖免,總有人會在床底餅罐裡藏錢,當然是一告就中。

史書記載:「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所謂「中家」的財產標準約 10 萬錢,這是一個甚麼概念呢?當時一匹馬的市價約 4,000 銅錢,漢武帝打一次仗,僅馬匹(相當於今日的車費)花費便要 4 億 4,000 萬錢,若以今日特區政府開支動輒數以 10 億計,為方便理解,不妨給漢武帝的數字加一個零,假設這筆開支是 44 億港幣,則但凡擁有 100 萬港幣的人,就在稅網之內;若依然以稅率 6% 計的話,100 萬要交 6 萬,那還不嚇死人?

告緡令一出便是十幾年,結果「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都歸了漢武帝的朝廷,因為抄家破產的人太多,都只好賣身給官府當奴婢。土地房屋也一樣,「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宅亦如之」,都收歸朝廷,全國到處是「官地、官宅」。

過程中,漢武帝當然很過癮,各地方政府也有錢了,公務員的待遇自然也改善了,普通國民輕易便淪為奴婢,到處都充斥了極其廉價的勞動力 —— 真正的惡性循環這才剛剛開始。

告緡令之所以收檔,是因為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流民潮,多達兩三百萬計:農民失去了土地,只好流亡,有地無人種,土地貶值,糧產失收,饑荒接踵而來,人間淪為地獄,然後就是農民起義,改朝換代 —— 這道熟悉的方程式,便在中國歷史上一再重演。

漢武帝總算及時刹車,還公開認錯,承認自己糊塗(聽信一班大臣專家的讒言),承認政策「苛暴」;還有點人性,對於打仗死人,知道要表示悲痛,漢朝總算沒有滅在他手裡。漢武帝有甚麼雄才大略?說到底,都及不上他認錯。讀中國歷史,首先要清除這種「雄才大略」、「文韜武功」的 cliche,然後才能看細節,計下數,就不難明白兩千年來,到底是些甚麼烏七八糟的爛事,重複又重複發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