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謬誤第一課:「你也一樣」主義

A+A-
蘇聯被指把「那又怎麼說」主義發揮至極致,當時,有藝術家會繪製海報,描繪美國警察及士兵過去犯下的罪行;Viktor Koretsky,American Politics at home and abroad(1970)。 圖片來源:Brown University Library

隨著政治矛盾愈來愈激烈,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經與人爭辯。當討論到人權議題時,其中一個最常出現的論點是「某某國也會有警暴」,「接種某某疫苗也會死人」。這類積非成是、轉移視線的論點,其實是很常見的邏輯謬誤,可稱為「那又怎麼說」(你也一樣)主義(Whataboutism),又或稱為「訴諸偽善」(Tu quoque)。

有「黑客哲學家」之稱的 Paul Graham提出「反駁金字塔」(Hierarchy of Disagreement)。「反駁金字塔」分七級,最低級是人身攻擊(name-calling),例如單純的咒罵和侮辱。再上一級是以人廢言(ad hominem),批評者同樣對人不對事,僅針對發言者的個人特質。第三級是批評語氣(responding to tone),批評者開始針對發言,而不是發言者,但反對論點依然和論點沒有關係。第四級是反對(contradiction),批評者意識到要反對對方論點,但卻沒有理據。

第五級是駁斥(counterargument),批評者慢慢建立自己論點和論據,但有時候雙方會自說自話,並非爭論同一論點。到更高階的第六級證偽(refutation),批評者意識到要引用對方言論,查找當中錯誤的地方,但批評者要留意避免斷章取義。到最成熟的爭辯技巧是駁斥主要論點(refuting the central point),批評者能具體理解和引用對方說法,並提出有力的反對理據,Graham 就提出了一個範本:「作者提出 X,例如他講到⋯⋯ 但我並不同意,因為⋯⋯」

所謂的「那又怎麼說」主義,就屬於「反駁金字塔」的第二級,即以人廢言,批評者沒有回應論點,是邏輯謬誤的一種。語言學家 Ben Zimmer 曾考究,「那又怎麼說」主義一詞源於 70 年代北愛爾蘭問題,人們為愛爾蘭共和軍辯護時,總是指責對方更不道德。有關的反思其實來得更早,「紐約時報」曾引用魯迅的著名文章「外國也有」來闡述「那又怎麼說」主義。魯迅諷刺當中國人被批評陋習時,時常說「外國也有」,「中國多臭蟲,但西洋也有臭蟲」。

只是,「那又怎麼說」主義對一般民眾有一定吸引力,蘇聯就被指把其發揮至極致。美國哲學家杭士基曾言:「如果你向一個史太林主義者批評蘇聯的奴改營,那人總會答,那麼美國南部白人種族主義者對黑人的私刑又如何?」在 1970 年,當世界關注蘇聯大舉關押政治犯時,藝術家 Viktor Koretsky 就製作海報文宣系列 American Politics at home and abroad,描繪美國警察毒打黑人,以及美國士兵殺害越南人的景象。

到今天的普京政權,也繼承了蘇聯遺風,例如在 2014 年回應佔領克里米亞事件時,他就舉例美國當年吞併德州。共產大國中國也承襲蘇維埃文宣傳統,辛辛那提大學政治學家 Andrew A. Szarejko形容,在維吾爾人權問題上,中國大打「那又怎麼說」主義牌,總是搬出美國白人屠殺印地安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