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幅畫作標明出自某藝術家之手,人們想必認為,從構思到作畫,都由該名藝術家獨力完成。不過,英國「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文章指,在文藝復興時代,事情往往並非如此;而在重視收益的藝術品市場,即使有誤導成分,也傾向將過去名作歸功於一位大師。
今年 1 月,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波提切利的「手持圓形聖像的年輕男子」(Young Man Holding a Roundel),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 9,220 萬美元成交。相比 2019 年,倫敦「三一藝術」(Trinity Fine Art)以 3,000 萬美元購得當時最後一幅完全出自波提切利之手的詩人 Michele Marullo 肖像,「年輕男子」創下了波提切利作品的最高售價紀錄。但美國雪城大學藝術史教授 Jonathan Nelson 認為,整個文藝復興時期,除了一些小作品外,幾乎所有主要畫家的畫作,皆由作坊提供不同程度協助。
事實上,「年輕男子」也是最近才獲認證為「親筆作品」(autograph)。1978 年,英國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領域著名學者 Ronald Lightbown,便在其波提切利專著附錄中將「年輕男子」歸類為「波提切利或其畫派的繪作」(other paintings attributed to Botticelli or his school)。1982 年,「年輕男子」出現在佳士得拍賣會上;儘管當時已具一定地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 Brian Sewell 堅持「年輕男子」出自波提切利之手,並獲另一位文藝復興學者 Everett Fahy 支持,但畫作僅以 81 萬英鎊的價格售出。
據「古董貿易報」(Antiques Trade Gazette)報道,是次拍賣中,蘇富比採用新技術分析,認定「年輕男子」確由波提切利繪製(plotting)。「藝術新聞」文章指,雖然藝術史學家們目前大致同意「年輕男子」是波提切利「親筆作品」,但學者們亦日趨認為,這是一種過時的評估形式。
英國維多利亞和亞厘畢博物館(V&A Museum)策展人 Ana Debenedetti 受訪時表示:「文藝復興時期作者身份的概念,跟我們現時所想的完全不同。」她更認為,波提切利每次創作,至少有 5 名助手輔助:「所有波提切利作品都有作坊參與。他強烈的作品風格,貫穿其原作及其他仿製品;波提切利可謂創建了自己的品牌。」
倫敦大學華寶學院(The Warburg Institute)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史教授 Michelle O’Malley 則提出:「我們應以甚麼來判斷一幅畫作是出自一人或多人?」她指,拍賣行決定將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歸為『個人藝術創作』的歷史,可追溯至蘇富比和佳士得成立的時代。「18 世紀後期的英國、意大利收藏家,再次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提起興趣,並將相關畫作與當下藝術家的生活模式連結起來。當時藝術家們均獨自在工作室、閣樓工作。也許出於這個背景,時人不再視昔日作品由作坊合力製作,而看成是天才藝術家個人嘔心瀝血的創作。」
「天才藝術家」、「耗盡心血」的浪漫概念,同時推高了作品價格。假如告訴人們畫作是合眾人之力的成果,價值便可能大幅下降,甚至有機會拍賣失敗。例如約 1510 年的「基督之子的崇拜」(Adoration of the Christ Child),作者為 Workshop of Lorenzo di Credi,估價便只在 60 至 80 萬美元之間,且未能在 1 月的蘇富比拍賣中找到買家。
雖然 Nelson 認為,作坊參與的環節,可能只涉及畫框、布料方面。但面對不完全準確的作者身份判斷等現象,他感嘆:「大多數購買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的人,都不甚瞭解何謂『個人風格』。人們對個人創作的觀念根深蒂固。有時我們也只好聽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