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河與湖:百慕達人如何創意地解決水源問題

A+A-

最近台灣出現旱情,多縣實施限水措施,有水庫存水量更低於 10%。除了影響民生,更波及晶片業。而遠在北大西洋的島嶼百慕達,島上既沒有河又沒有湖,早期又沒有海水化淡技術,居民卻仍可憑著創意建築設計,解決水源問題。

百慕達是英國的海外領地,位於北大西洋,一個近乎與世隔絕的島嶼,離北美大陸約千公里。可是,百慕達經濟十分發達,2019 年當地人均 GDP 高達 11.7 萬美元(約 91 萬港元),差不多是是香港的三倍,主因是當地有繁榮的離岸金融服務業,是世界最著名的走資天堂。百慕達面積大約 54 平方公里,僅僅大於香港的九龍區,人口則有 6.2 萬人,單看數字並不算多,但當地人口密度其實位列全球第 10。人口密集,對於水源需求自然殷切。

大概在 1503 年,西班牙探險家胡安.百慕達(Juan Bermúdez)前往新大陸時,發現了今天的百慕達,但他只是作出了簡單描述,歐洲人往後 100 年都未有殖民當地,不過是間中有人逗留。直到 1609 年,獲英國政府授權開發北美的維珍尼亞公司(Virginia Company),旗下旗艦海洋冒險號(Sea Venture)遇上風暴失事,漂流到百慕達,一眾船員就在當地居住下來,後來在 16 世紀初,英國人把很多來自非洲和美洲的奴隸帶到當地,1684 年,百慕達正式成為皇家殖民地。

百慕達主要由石灰島組成,沒有天然的集水區,也難以向鄰近地區救助。當人口開始膨脹,百慕達人就要為尋找淡水而煩惱。可幸的是,百慕達位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之間,氣候溫熱而潮濕,雨水充沛,每年有 10 個月平均超過 10 個下雨天,雨量超過 100 毫米,如果有效利用雨水,就可以支撐當地人民生活。而早在 17 世紀,百慕達人就找到一個創新方法:以屋頂集水。百慕達式屋頂也成為當地標誌性的旅遊景觀。

呈梯子狀的百慕達建築屋頂。

百慕達屋頂通常以石灰岩製造,呈優雅的雪白色,並設計成階梯形狀,方便集水,並引導雨水慢慢流向地下的水箱。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所考究,這種屋頂設計,是初代百慕達居民急中生智而創造。後來當地政府立法,規定每戶居民都要用上這種集水設計,每 1 平方呎的屋頂範圍,要預留約 8 加侖的水箱空間,這樣就可以確保每戶居民都能自給自足,而且直到今日,居民都不用繳交水費。

除了階梯形狀,屋頂其他設計細節都別出心裁。例如在選材上,居民選擇石灰岩,使屋頂重量足以抵禦風暴,不會被吹走。早期,屋民會塗上一層石灰砂漿,以達到防菌的作用。今天居民已改用白色油漆,白色外層可以反射太陽紫外光,同時達到淨化雨水的效果。百慕達水利公司(Bermuda Waterworks)行政總裁 Alan Rance 向 BBC 表示,由於百慕達人從小到大都要學習管理自己的水資源,所以都培養出節省用水的環保意識。

出生在百慕達的 Guilden Gilbert 就向 Atlas Obscura 提及,建築結構上,百慕達的變化一直不大,旅客很難在當地找到現代化建築。Gilbert 分享指,他小時候居住的房子有 95 年歷史,隔壁的更超過 200 年;現時百慕達其中一所最古老的建築 Carter House 就建於 1640 年。Gilbert 在 24 年前離開百慕達,但他對成長地獨特的屋頂設計一直念念不忘,更成立公司,向加勒比海各國輸出相關設計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