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零售業改革,關鍵盡在雜貨店?

A+A-
印度的雜貨店叫做 kirana,通常舖面雖小,但銷售商品從糧油、食材到日用品,種類包羅萬有,甚至會提供送貨到戶及免息貸款等服務。 圖片來源:路透社

台灣有柑仔店,香港有雜貨舖,印度也有 kirana。3 年前「華爾街日報」曾經報道,沃爾瑪耗資數十億美元,進軍擁有近 14 億人口的印度市場,卻敵不過這個本土對手 。時至今日,從本地薑信實集團(Reliance)到網購巨頭亞馬遜,為了擴展各自的供應鏈,仍要爭相「籠絡」這些士多。何以一國的零售業改革,關鍵卻在社區小店?

根據零售諮詢公司 Technopak Advisors 及全國軟件與服務公司協會,在 2019 財政年度,印度零售市場銷售額達到 7,930 億美元,預期將於 2030 年增至近 1.5 萬億美元。而牢牢守住這塊「蛋糕」的,是那 2,000 萬間遍佈大街、村莊及貧民窟的 kirana。它們多是家族式經營,舖面雖小,但從售賣糧食和日用品,到即時送貨、免息貸款等國際集團不能也不願提供的個人服務,都一應俱全。

人工少加上幾乎零舖租,讓這些 kirana 得以維持低成本,毛利率也高於連鎖零售店。2016 年一份報告估計,小店的租金、勞工及其他雜費開銷僅佔銷售額 7%,遠低於印度超市的 15% 以上。哈佛大學零售學教授 Rajiv Lal 曾直言:「kirana 是比超市要好的經濟體,不會有辦法戰勝它們。」難怪美國沃爾瑪、法國家樂福、德國 Metro 甚至 Tata 及 Birla 等本地集團,均無法搖動 kirana 的王者地位。

打不過它們,那就加入它們。對於任何有意統一供應鏈、成為「超級分銷商」、取代眾多獨立營運商的企業來說,佔印度實體店市場 88% 之多的 kirana,正是完美的合作夥伴。信用評級機構 ICRA Ratings 副主席 Kinjal Shah 指出,通過 kirana 銷售,有助大型零售商拓展客源,而 kirana 則能獲集團提供折扣,又不怕失去在網上以較便宜價格買同一件產品的客人。

由於 kirana 遍及印度的大街小巷,並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多個零售集團均欲與它們聯手,將之納入供應鏈以圖擴展市場。 圖片來源:Dheeraj Dhawan/Hindustan Times via Getty Images

以 Anil Kumar Bhadra 為例,他在新孟買這個計劃城市一條開滿大型超市的街道,經營只有 23 平方米大的 kirana,每天僅賣出價值 300 美元的商品。不過,亞馬遜及信實旗下的零售業務 Reliance Retail 等企業,全都定期派出銷售員造訪,提出關於米、小扁豆、肥皂及洗髮水的交易,務求取代 Bhadra 及其他 kirana 店主所依賴的批發商。時到如今,這場爭奪戰更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Reliance Retail 去年推出線上平台 JioMart,kirana 店主可利用其銷售點終端機,管理帳項、庫存及折扣貨;批發電商平台 Udaan 聯同生產商及品牌,則向 kirana 出售各種商品,並為店主提供賒帳;Jumbotail 只作雜貨和糧食的交易,但創辦 6 年現已開始獲利,正擴大業務範圍。亞馬遜將其電商營運整合到 kirana 網絡,包括在疫下讓它們提供網購服務,並以它們作為送貨到戶的代理。

廢鈔、增設商品與服務稅和疫症大流行,迫使小型零售商轉為電子化,而在眾多選擇中,部分 kirana 東主已有心水。孟買的 Mahendra Prajapati 會用 JioMart,因其提供貴價貨品折扣券,以及承諾翌日送貨,即使平台庫存有限且定價偏高;班加羅爾的 Suresh Lakshman Amin 則向 Jumbotail 訂購大量主食,因為可以賒帳,他亦會向亞馬遜和 Udaan 購買其他貨品,因為價格較低。

惟 Technopak 主席 Arvind Singhal 直言:「坊間迷信,若可藉 kirana 送貨,成本將會大幅降低,但當中漏了兩點:kirana 的舖位很細、以及網購的原因眾多。」店主之一的 Bhadra 亦批評,部分平台庫存不夠,有的甚至涉及欺詐,不明「為何要把銷售數據交予它們」,尤其是即使全國封鎖,現有供應商仍能以合理價格,提供各種商品並送到舖面。本地小店的網絡,似乎仍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