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的復活節島民,如何延續社會?

A+A-
復活節島上舉行儀式的平台 ahu。 圖片來源:John Milner/SOPA Image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南太平洋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以巨大石像聞名。12 至 13 世紀波利尼西亞人(Polynesians)抵達這座孤島,成為日後島上的拉帕努伊人(Rapa Nui)。直至 18 世紀荷蘭及西班牙探險家先後抵達為止,島民一直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獨木難成林 —— 美國一眾人類學家近日發表的研究,便探索島民在探險家來到前,如何延續社會。

美國的人類學家 Carl Lipo、Robert DiNapoli、Mark Madsen 及 Terry Hunt,上週三在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發表研究,探索為何幾百年間處於隔絕的復活節島群體,能在島上發展出多元文化。

復活節島面積僅 163.6 平方公里,距離最近且有人居住的皮特肯群島(Pitcairn)亦有 2,075 公里。面積狹小加上地理限制,Lipo 指:「我們認為,當人們來到這座島,就再無其他地方可去,亦沒有其他人進來。」

若一個地方人口稀少且相當孤立,理應不利當地文化存續。復活節島民卻能在這些前提下,以多個亞群體保存並交流文化。 圖片來源:MARTIN BERNETTI/AFP

若是如此,島上居民理應會受隨機漂移(random drift)影響,但他們的研究發現,島民以不同的小社區抵抗了此一現象。隨機漂移源自遺傳學,用以解釋一個群體隨時間推移會出現甚麼特質,以及這些特質如何變化,亦適用於觀察語言、習俗,以至陶器製作等文化特徵。考古雜誌 HeritageDaily 指,若一個地方人口稀少且孤立,當地人原本掌握的重要技術和生存技能,無可避免將隨時日喪失。

DiNapoli 舉例解釋:「在一小群孤立,且不可能再次跟其他群體交流技術的群體中,假設我父親在教曉我某些重要技術前便去世,而他是唯一懂得這項技術的人,便會對群體產生負面影響。」澳洲塔斯曼尼亞島土著便喪失了澳洲大陸居民的捕魚、骨製工具等技能。這些技術本來有利生存,一旦沒有足夠人口傳承,又在地理隔絕下無法從大陸重新引入,便從族群中消失。

過往有證據表明,太平洋上不同的「神秘島」(mystery islands),可能正因為孤立,終令島上人口消失。考古紀錄顯示,前人可能選擇放棄這些島嶼,或在與其他島嶼的交流中斷後步向滅絕。Lipo 同意當這些地方變得孤立,裡面的人便更加難生存。而拉帕努伊人與歐洲接觸時,總人口估計為 3,000 至 4,000,他們分成不同氏族,以及由幾十人所組成「小型、分散、相對獨立的社區」。同一社區的人,會一同居住於數百米空間內。

DiNapoli 認為:「如果擁有許多不同的細小亞群體,由於人們因而區隔開來,最終便能保持豐富的多樣性。」研究人員利用電腦模擬復活節島昔日居民獨特的生活環境,在模型中,不同亞群體的會圍繞石像平台或舉行儀式的地方 ahu 居住,並設置了幾種交流方式進行測試。他們發現,若互動受限,即使總人口稀少,只要亞群體愈多,整個群體保留潛在有利文化的機會便愈大。

過往學者研究文化變遷,多關注人口規模如何驅動漂移效應。但復活節島的個案顯示,人口結構亦不可忽視。DiNapoli 指:「基於仿真模型(simulation model)結果,看來人口結構對推動及保持文化多樣性至關重要。這可能是改變人類歷史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