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日本氣球炸彈空襲事件

A+A-
1946 年 2 月,墜落三藩市的氣球炸彈。 圖片來源: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S. Navy

二次世界大戰是現代史最慘烈的戰爭,歐洲、亞洲、非洲,甚至遠至大洋洲都陷入戰火之中,唯獨美洲大陸沒有被戰火直接波及,令到美國戰後一躍成為世界霸主。當時日本帝國多次進攻北美,並一度攻陷部分北太平洋小島,但未能染指美國本土。日軍就想出很多奇招襲擊美國,例如以氣球炸彈(風船爆弾),造成 6 名美國平民死亡,是二戰期間美國本土唯一死傷。

1944 年,軸心國戰況失利,日本失去多個太平洋據點。6 月份菲律賓海海戰失利,美軍已對日本本土步步進迫,主戰派的總理大臣東條英機亦被迫請辭,當時日本帝國已如強弩之末。為了挽回失利,日軍研究不同反擊方法,包括氣球炸彈。

早在 1933 年,日軍的技術研究所已經有氣球炸彈的構思,只是未有深入研究。1942 年美軍空襲東京後,日本意識到危機,第九陸軍技術研究所亦重啟氣球炸彈計劃,希望找到突襲美國本土的方法。初時,他們計劃用潛水艇在美國西岸發放氣球,但後來差不多所有潛艇都被徵召往瓜達爾卡納爾島作戰。日軍科學家於是開發能直接從日本飛往美國的氣球炸彈。1943 和 1944 年,一班日本氣象家和工程師著手測試冬季的高速氣流,可以把氫氣球帶到多遠,結果發現氣球炸彈理論上可以平均飛行 60 小時,直達美國本土。

日本政府於是量產 1 萬個氣球炸彈,準備在 1944 和 1945 年冬季高速氣流時大派用場。那些氣球由和紙所製,政府動用多間學校的女學生趕工,但她們並不知道自己其實在製作炸彈。1944 年 11 月 3 日,亦是已故明治天皇生忌,日軍發放首批氣球炸彈。當年氫氣球技術未算成熟,每升起一個氣球炸彈就要花半至一個小時,動用上 30 名男工。由於只有特定風向條件才能夠令氣球成功起飛,日軍劃定了 3 個發射場,每日最多只能升起 200 個炸彈。

1946 年 2 月,美國空軍總部接收的氣球炸彈。 圖片來源:National Museum of the U.S. Navy

在日軍開展首輪氣球空襲後兩天,美國海軍在加州海岸對出巡邏時,發現海上飄浮一些破布料,上面印有日本的標誌,於是通報聯邦調查局。兩星期後,美國政府發現愈來愈多氣球殘骸,始意識到可能是軍事攻擊。往後四星期愈來愈多氣球飛到西岸並爆炸,政府初時擔心是生化武器,後來排除這個可能,不過西部冬天十分乾燥,氣球炸彈很可能引發山火,後果可以不堪設想。

美國政府怕氣球空襲事件會造成民眾不必要恐慌之餘,又助長日軍士氣,決定要進行新聞審查,通知報紙編輯和電台廣播員不要討論事件。新聞審查很成功,連日本當局都不知道氣球炸彈有否成功侵襲美國本土,據悉只有「大公報」曾經報道過一宗空襲事件。1945 年 2 月,日本官方的「同盟通信社」以英文廣播,對外吹噓氣球炸彈已經造成 500 至 1 萬人死傷,並警告美國這波攻擊只是前奏,未來會有大事發生。

美國的沉默政策一直維持到 1945 年 5 月 5 日。當天俄勒岡州布萊市(Bly),牧師 Archie Mitchell 和他的夫人,正與 5 名學生享受週日野餐。Mitchell 夫人只有 26 歲,身懷與丈夫的第一胎,學生則介乎 11 至 14 歲。事發時牧師正停泊車輛,夫人和學生們發覺不遠處有奇怪的物件,於是慢慢走近,牧師心知不妙,高聲呼叫她們趕快離開,但為時已晚,一聲爆炸之後,夫人和學生們不幸過身,成為二戰時美國唯一因戰事遇難的平民。

過去,美國的沉默政策成功穩住民心,也令日本減少發動氣球空襲,但政府難以呼籲平民遠離危機,造成俄勒岡州的悲劇。政府於是調整策略,5 月 22 日,戰爭部發表聲明,表示確定氣球炸彈的來源,並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同時指出氣球炸彈太過分散,又漫無目的,並不構成軍事威脅。聲明成功令民眾更加小心之餘,也避免助長敵人威風,而且德國在同月無條件投降,佔據各大新聞頭條,俄勒岡州氣球空襲事件就很快被人遺忘。到 9 月 2 日,日本進行投降儀式,二戰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