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廁所、制高點:通通都是印度地位的象徵?

A+A-
圖片來源:NurPhoto/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根據世界銀行去年發佈的營商環境報告,印度在 190 個國家當中排名 63,位置不上不下的其中一個原因,或是政府内部繁文縟節過多。在成為世銀首席經濟學家前,Kaushik Basu 曾在 2009 年起替印度政府工作 3 年,期間留意到這個龐大的官僚機構中,有些「有趣」的規矩和做法。其新出版的回憶錄 Policymaker’s Journal,就提到以下例子:

16 次的 Sir

「長官」(Sir)這個詞,在印度官場常會用到。Basu 曾在會議中記錄「長官」出現的次數,發現一位高官在部長與會期間,「平均每分鐘說 16 次」。他假設每說一次需時半秒,經計算後該官員的發言時間中,多達 13% 都在說「長官」。這種現象的形成,或因上級擁有絕對「話事權」。

Basu 留意到,政府中事無大小,官員都不能作主,必先問准上頭。「通常不同請求會在政府的金字塔架構內層層上達,多得令人驚訝的瑣事上傳至最高層,亦即部長。」從想要休假一天探病,到轉換部門內咖啡的供應商,以至需要增加一名厠所清潔工,皆要提前請示。「所有建議書都放在硬皮文件夾,以繩串成一列,來回於不同房間,以獲取高級官員的核准。」

文件夾自帶細心叮囑

對 Basu 來說,官場文化衝突,還有「敲門沒禮貌」這條潛規則。他發現「要不你有權走進別人的辦公室,要不你沒權進」,所以有權的話「通常就直接進門」。Basu 自言,花了很長時間才戒掉進門前敲門的「陋習」,但由於印度的濕度很高,很多門都因膨脹而卡住,往往要用全力推開。「結果你進入他人辦公室時,不光是沒敲門,還會因為門突然鬆開,令你像砲彈般闖進去。」

任職財政部期間,Basu 還觀察到每個文件夾都有兩張內頁,上有 44 個部門負責人和高級官員的常用短語,當中很多是關於避免延遲和力求準時,像「加快行動」、「延誤不可免責」、「延誤必須避免」、「延遲必須解釋」、「即時/今天/早日回覆,不要拖延」等。Basu 寫道:「若即使被這樣督促,印度仍舊不守時,那我們的堅韌也挺值得讚賞的。」話雖如此,他承認相比 10 或 15 年前,印度已經準時多了。

高,更有地位

Basu 更發現:「若坐在一張相對較高的椅子,俯視他人,就能在會議佔優。」他有個簡單方法坐擁制高點:「印度大部分的辦公椅,右邊都有個小手柄。別引起注意,伸手輕輕一拉 —— 也不要太用力拉,否則你會被突然抛起,場面會變滑稽。」他補充:「唯一的風險是,若其他與會者也這樣做,你就失去相對優勢,變成所有參與者齊齊坐高翹腳。」

毛巾同樣是權力象徵。Basu 加入財政部後,下屬們曾為他爭取部門一樓那個司長專用、所謂「菁英洗手間」的使用權。「裡面有 3 個毛巾架,各放了 1 條清洗乾淨的毛巾,分別標有財政司長、稅務司長和預算司長。」當時 Basu 出任首席經濟顧問(CEA),部下仍堅持他亦有權享用這個洗手間。「他們自覺被羞辱了。」雖然認為並無必要,但他不違言:「當我看到第 4 個架上有條標示 CEA 的新毛巾時,感到很驚喜。」

雖然距離 Basu 在職已經過了 10 年,但印度政府至今仍充斥儀式主義。Basu 認為,這種官僚文化乃從英國統治演變而來。「它是一種殖民殘留物,由一批長期在位且喜歡上它的官僚持續下來,好比某種斯德哥爾摩綜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