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瞳行動:別太遲,又十年後至想 —— 防盲到 2030

A+A-

這十年來做過的事,能令你無悔驕傲嗎?「視野 2020 —— 看得見的權利」(VISION 2020: The Right to Sight)文件在 1999 年落實,希望在 2020 年消除導致可避免失明和視力障礙的主要原因。2021 年都快要成為歷史了,視障問題仍然是嚴重的發展議題,卻不能說是一事無成。三十年來,失明的發病率由 4.8% 下降至 3.1%。自 1990 年以來,全世界 9,000 萬人獲治療或得以避免視障發生;若未來十年繼續投放資源,感染性致盲眼疾沙眼和河盲症等也將有望徹底消除。

但世界不同了。人類在最近的十多二十年經歷了歷史上最急速的改變︰生活模式改變,Facebook 人口比一個國家還要多;重度使用電子屏幕由幼稚園開始,近視發病率有年輕化趨勢;許多都巿人習慣久坐不動,增加患上引致眼疾的身體毛病,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人口增加和老化,氣候變化令環境急速惡化、社會不平等加劇;以至近在眼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國醫療系統兵敗如山倒。

當然科技發展亦會帶來醫療進步。全球人口 78 億,擁有手提電話的人高達 50 億,這是在 1999 年想像不到的事情。有醫療機構現時已利用人工智能篩查和治療眼病;而預計在十年之後,手機令遠程治療更為方便,亦可拍攝高解像度眼睛照片,實時傳往地球另一端,讓醫生即時診治。

別太遲,又十年後至想 —— 現時世界各地有 10 億人因為接觸不到眼疾治療而無可避免地失明,90% 患者住在中低收入國家。若一切不變,失明人口將在 2050 年上升至 18 億,打擊貧富不均、教育、男女平等及就業等可持續發展目標。

沒有人應該因為接觸不到可負擔的治療而失明或患上視障。國際防盲協會發展未來十年眼科醫療藍圖「2030 看得見」(2030 In Sight),重新定位防盲工作,挑戰三座大山︰

  1. 改變社會認為眼疾單純是健康議題的觀念,更全面地與經濟社會議題連結
  2. 將眼健康納入國家健康醫療體系
  3. 令公眾更關注眼健康,提升消費者需求,令消費巿場更活躍

不要放棄治療,Leave No One Behind,因為每十個失明個案中,有九個可以避免。站在過去工作的肩膊上,遠眺未來十年,讓更多有需要的人接觸到可負擔的眼疾治療。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