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大型災難之入門:醫院分流制度

A+A-
軍醫尚拉雷示範其截肢技術。 圖片來源:Universal History Archive/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面對 COVID-19 個案急升,香港醫療系統已不勝負荷。政府未有為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提供清晰指引,令到很多心急的市民湧到醫院,進一步加重醫護負擔。要應對大型公共衛生危機,其中一道基本防線是醫院分流制度。醫學期刊 Acute Medicine & Surgery 就曾刊登文章,解說醫院分流制度的原意和演變。

分流制度的英文「Triage」,起源於法文 trier,意思是分類,可追溯到法國 18 世紀末 19 世紀初的著名軍醫尚拉雷男爵(Dominique Jean Larrey)。1792 年,新生法蘭西共和國捲入「法國大革命戰爭」,與英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列強交戰,以防被推翻的路易十六復辟。那一年,尚拉雷以軍醫身份參與了萊茵河的戰事,深深體會到戰場的慘烈。於是他開始研發各種急救制度,例如在 1793 年創立急救車系統,應用於戰場之上。後來,他成為了拿破崙首席醫監。

插畫師後來描繪的尚拉雷急救車。 圖片來源:Culture Club/Getty Images

兵庫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大約在 1797 至 1801 年,拿破崙率兵在埃及和敍利亞征戰期間,已經發明了一套分流制度。不過,當時的分流制度純粹從軍事角度考慮,會先救仍然有作戰能力的士兵。到 1806 年,尚拉雷才根據現代醫學原則,創立現代分流制度,並應用於與普魯士的耶拿戰役。該制度不論軍階,只看士兵受傷的情況,分為三級:傷勢危急(dangerously wounded)、傷勢較不危急(less dangerously wounded)和輕傷(slightly wounded)。

尚拉雷研發的分級制度,後來在戰爭期間帶往世界各地,據指 1860 年代的美國內戰,已經應用類似的制度。而根據另一份學術期刊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論文指,到了 1900 年代,分流制度終於轉移到民間醫療體系,出現在英美和歐陸的急症部門。制度大約分三個階段:首先是入院前的分流,以決定救護車和急救資源的調配;第二步是救護人員初診判斷;第三步是到達醫院急症室的分流。而分流是一個動態過程,因為病人狀況可以隨時改變。

文章指發展到 21 世紀,雖然醫學技術改善,可以透過不同的生理指標(physiological parameters)來加快斷症,但醫院分流制度仍面對很多挑戰。病人對醫護期望不斷提高,要處理的病人也愈來愈多,同時財政壓力和人手短缺問題也愈來愈迫切。作者形容,早期的分流制度是「創傷為本」(trauma based),單純分辨病人傷勢的嚴重程度。作者認為現代的分流制度,需要管理更多元化的醫學需要,由危殆重症到輕症、由老到嫩等;為此,要建立更專門、更具針對性的體系。

危急熱線中心不應該每一通求助電話都派遣救護車應付,而是要幫忙找出最適當的應對方法;病人未入院前,就要分辨出輕症患者,指引他們日常護理,又或者替他們預留非緊急的門診時間;穩定而嚴重的患者要加快找到合適的部門,以騰出更多資源處理最危殆的病人。該論文認為,較理想的,是要建立一套整合的分流制度(integrated triage),由公營醫院到急救車中心、再到家庭醫生和醫學意見中心,都應該納入制度之中。目前挪威、芬蘭和瑞典正循這個方向發展。

論文又指,在資源有限,需求龐大的情況下,大家應該再次回顧尚拉雷男爵當初訂立的原則:

  1. 先救助最危急的病患;
  2. 按優先順序,把患者移送到合適的醫療設施;以及,
  3. 把手上資源發揮最大作用,為病人謀求最大幸福,以最短時期進行適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