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五蠧,殘暴專制的理論基礎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最近新聞照片中的香港,尤其是醫院戶外帳篷充當臨時病房,和甚麼援助醫療隊車輛駕到,宛如陷入戰爭狀態。但戰鬥的目標並不是這個變了好幾個種的病毒,而是權力之間的戰鬥,不同民意之內鬥。

存在分歧本來很正常,但因為分歧而要鬥到魚死網破,有你沒我,變成內鬥,便是另一回事。如此凶殘決絕的「內鬥」是非常悠久的傳統,因為第一個符合中國文化意義上的國家,就是這種政治思維的結果,理論來自戰國末代韓非的「五蠹論」。

這五種人就是韓非眼中「人民內部」的蛀蟲:學者、言談者、帶劍者、患御者和商工之民,為統治利益計,必須予以清除。

  • 「學者」其實專指儒生,滿口理想主義高談闊論,這會誘導「屁民」要求仁政
  • 「言談者」是「和諧社會」中的雜音
  • 「帶劍者」是遊俠,有機會結成私人武裝
  • 「患御者」指的是逃避兵役,貪生怕死,妄顧「國家大局」
  • 「商工之民」顯然是「四民」之中的下二等,他們也是只顧自己私利,營營苟苟,不像農民那樣「民風淳樸」

說實在,韓非這篇所謂的代表作,嚕哩吧囌,五類人之中,overlap 的地方很多,脈絡相當混亂,論證的篇幅也比例失調,主要攻擊「學者」,也就是儒生;最後兩類,幾乎是一筆帶過,最忌憚和最鄙視甚麼人,一目了然。

但是這五類人,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不但不是蛀蟲,甚至可能是現代文明國家的益菌。

譬如言談者,如果擴闊到包容異見、言論自由,允許民意質疑權威、懷疑政府,可以是制衡權力的其中一個渠道。

帶劍者可以是僱傭的黑幫團夥,也可以是自發的鄉鎮民兵,是害是益,要視乎他們對抗的是誰。

患御者應該說是消極抵抗的人,逃避兵役,不願白白為所謂的「大局」犧牲,和今日的「躺平族」一脈相承。

商工之民不像農民那麼「淳樸」,因為他們的生計不像農民那樣完全由君權控制,而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市場,所以對統治者來說,不免滑頭刁鑽,到處「鑽空子」,相比之下,田地的稅收當然要穩定容易得多。因此專制君主必須重農抑商,「使其商工遊食之民少而名卑」,收入少,地位低,經濟單調,市場永遠壯大不起來,那麼普遍吃不飽飯的屁民,就只好依賴統治者的施捨 —— 譬如今日中國農村的「貧困戶」面對微薄補貼,也是感激涕零的。

韓非攻擊的主要目標是知識分子(雖然在他的文章裡,法家的死對頭是儒家),用他的話就是「事智」,使用腦力的人多,使用體力的人少,就不利於統治,邏輯依然是和反對商工之民或者言談者一樣,總之人民愈無知,愈不會思考,像牛馬一樣只知勞動,永不「多嗲」,君主的統治就愈「穩定」、「和諧」。

韓非這種眼界和心理,也被捧為「先秦哲學」的一派,除了「祝君好運」還可以說甚麼?清除這五種人,只剩下機器一樣不怕死的士兵,不怕累的農民,任勞任怨任宰割,簡直 perfect。

有這樣的理論先驅,才有後世王朝普遍的統治特色:清除異己、絕不包容,一旦黨爭就是你死我活,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務使人民愚昧、貧窮、弱勢,無自主自治的意識和能力。

據說韓非生活的時代背景,是貴族封建文化衰落,出現弱肉強食的趨勢,為了「強國」,解決君權的統治危機,必須使民變成機械,不惜一切代價,在人民「內部」尋找敵對勢力。

這種政治思維,一代又一代,直到 21 世紀,還在「強力」循環,從捍衛專制、奴役「屁民」的角度來看,果然有效至極。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