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警察:聯合國安理會的初衷

A+A-
4 月 5 日聯合國安理會會議期間,澤連斯基透過視像發表演說,要求把俄羅斯逐出安理會,否則聯合國應自行解散。 圖片來源:路透社

俄羅斯昨日被逐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但無論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如何抗議,俄國始終穩坐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其實安理會的設計,是源於前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的構思,他汲取國際聯盟的教訓,提議由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承擔維和責任,合稱「四警察」(Four Policemen),後來加入法國,組成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至於如何應對「警察」知法犯法,羅斯福並沒有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以維護和為平使命誕生,但聯盟缺乏大國扶持,特別是美國參議院否決加入議案;又由於所有成員國都具備否決權,導致國聯經常議而不決,無力阻止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侵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已經名存實亡。羅斯福針對上述問題,在戰時已構思新國際維和組織。

東密芝根大學政治科學系榮休教授 James W. Pfister 近日撰文回顧,羅斯福非常在意大國的戰後角色,其構思的國際軍事安全系統中,美國將成為「最強大堡壘」,又期望「趁著戰爭熔爐夠熱,把各國融合起來」。他建議,新組織應當有垂直權力架構,以戰時同盟國的大國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為「四警察」,負責維繫世界和平。

世界權力的託管人

1942 年羅斯福在美國參戰後公開「四警察」構思,提議四大國負責解除所有國家武裝,在戰後數年扮演「世界權力的託管人」。5 月 29 日,羅斯福會見蘇聯外長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時,強調由大國承擔維和責任的必要:「我無法想像另一個國聯,有 100 個國家參與決議;如此多國家需要滿足,它注定失敗,將來亦會失敗。」

然而,羅斯福的提議遇到不少阻力,國際主義者批評提案違背平等原則,多個同盟國又拒絕解除武裝。中國躋身「四警察」亦遭到反對,邱吉爾擔心危及大英帝國,中國國力又遠遠未達大國水平,但羅斯福始終堅持主張。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Erez Manela 推斷,羅斯福想藉中國加強非白人對新組織的認可,並配合戰後民族自決的去殖民計劃。

1943 年德黑蘭會議,同盟國「三巨頭」史太林(左)、羅斯福(中)與邱吉爾(右)會面。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經過多輪協商後,「四警察」演變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邱吉爾隨後成功爭取法國加入,以免蘇聯在歐陸獨大;羅斯福曾爭取巴西加入不果,於是又放棄加入中東代表的構思。最終,五大常任理事國獨攬安理會否決權,避免國聯議而不決的問題重演,在「大國一致」(Great Power Unanimity)原則下,由大國保證決議得以落實。至於解除武裝的建議,就因過於不切實際被拋諸腦後。

1945 年 4 月 25 日三藩市舉行「聯合國憲章」制憲會議前,羅斯福預告出席會議,將坐在輪椅上演講,甚至考慮在戰後辭去總統職務,親自擔任首任聯合國秘書長。但會議召開前 13 天,羅斯福與世長辭。

創辦聯合國,為羅斯福從政生涯重要政績,但諸多構思後來都不似預期 —— 美蘇成為超級大國而爆發冷戰;英國因殖民帝國瓦解而喪失大國實力;戰後中國爆發內戰,國民黨遷台,中國席位於 1971 年轉移給中共政府;1991 年蘇聯解體後,常任理事國席位由俄羅斯繼承,合法繼承權問題如今再受質疑。

在羅斯福的構思中,同盟國主力將會承擔大國責任,擔保戰後和平穩定,以彌補國聯設計的漏洞,但假若「世界警察」本身淪為侵略國,聯合國始終是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