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遜避過下台厄運,對其本人及保守黨有甚麼啟示?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6 月 6 日,全國保守黨議員就著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的不信任動議進行投票。事件其中一個起因,是他被發現在封城抗疫期間舉行派對,而 5 月份英國保守黨在地方選舉大敗,也進一步威脅他在黨內的地位。約翰遜最終以 211 票支持、148 票反對勝出,不過表現屬近代最差。艾塞克斯大學政治學教授 Paul Whiteley 就在 The Conversation 剖析選舉結果對保守黨的啟示。

這次參與投票的保守黨員有 359 人,投反對票的就多達 148 人,雖然約翰遜贏得選舉、避過下台厄運,但反對他的黨內議員多達 41%,將令他往後執政舉步維艱。Whiteley 比較了約翰遜與另外三任英國保守黨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馬卓安(John Major)和文翠珊(Theresa May);三位都曾經面對黨內其他議員的挑戰,後兩者更加被啟動過不信任投票。從數據看來,約翰遜的處境比起三人更嚴峻。

1990 年,已經執政逾十年的戴卓爾夫人希望競逐連任首相,但首先要在保守黨黨魁選舉中,面對黨內長期政敵夏舜霆(Michael Heseltine)的挑戰。當時戴卓爾夫人面對人頭稅風波,保守黨又因為歐洲統合問題陷入分裂。她雖然在第一輪選舉依然領先,但夏舜霆亦手握 40.9% 的票數,不到 55% 當選門檻,黨魁選舉要進入第二輪。戴卓爾夫人本來想繼續力戰,但被黨內一些關鍵人物勸退,她最終只好改為支持財政大臣馬卓安,後者亦順利當選首相,並在 1992 年意外連任。

不過,馬卓安自己很快就捲入保守黨的內部分裂之中。他本人極力支持英國加入歐盟,但保守黨很多後座議員、以及普通黨員都希望英國可以離開歐盟。1995 年,馬卓安的策略是主動召開對自己的信任投票,他以 71% 的得票率大勝,然而這場勝利未能解決黨內矛盾,反而把內部分化向全國選民表露無遺。最終在 1997 年的國會大選中,保守黨錄得自 1832 年選舉改革以來最嚴重的慘敗,只得 165 席,而工黨有 418 席。馬卓安終究還是要下台。

最近一次黨內爭議,是 2018 年針對文翠珊的不信任投票。在 2017 年,時任首相文翠珊本來希望令脫歐談判更順暢而提前舉行大選,不過保守黨始終無法取得大多數席位,形成懸峙國會局面,要與北愛民主統一黨結盟才勉強保住執政地位。可是,文翠珊依然找不到能夠凝聚黨內共識的脫歐方案,她提出的方案被批評讓步太多,最終多名內閣成員辭職,一班後座議員又發起不信任投票。那次文翠珊以 63% 得票捱過,但在不到半年,還是抵受不住黨內壓力而下台。

Whiteley 表示,過去 32 年的例子都顯示,信任投票始終會削弱領袖地位,流失黨員和選民支持。他估計約翰遜未必會主動請辭,但保守黨政府也愈來愈難以說服民眾,他們有能力處理通脹和其他重大問題。這對於保守黨在 2024 年大選的前景,是很大的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