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不亂股市表現好?推動股市的六大因素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全球經濟不景加上美國和香港加息,本地抗疫政策未能與國際接軌,香港股市上週一度失守萬八關口,直迫 25 年前回歸時的水平。2021 年的博鰲論壇上,時任特首林鄭月娥拋下的一句「香港已不亂股市表現非常好」成為網民熱愛的迷因圖。可是,究竟有甚麼因素會影響股市?德州大學大河谷分校的金融教授 Damir Tokic 曾經分析 25 年的美國股市數據,嘗試找出答案。

Tokic 收集了由 1980 到 2005 年之間美國的股市和社經數字,再以統計方法找出影響股市的顯著因素。1980 年 3 月 3 日,美國的道瓊斯工業指數(道指,Dow Jones Industrial Index)只有大約 785 點,但到了 2005 年,該指數已大幅上漲到 10,503 點。即使這段時間內美國經歷 911 事件等多場重大危機,股市大幅波動,但在 25 年間,道指累計升幅仍然達到 1,238%,相當於平均每年上升 11%。

Tokic 仔細觀察各項數據後,認為有 6 大因素推動美國股市增長:

  1. 全球化;
  2. 人口結構;
  3. 信貸蓬勃;
  4. 科技進步;
  5. 價格穩定與利率下跌;以及,
  6. 地緣政治穩定。

首先是全球化。在 1980 件代末 1990 年代初,蘇聯和共產陣營崩潰,中國又走上市場化的道路,令大量新興市場湧現。同時,美國簽訂多項跨國協議,例如北美自由協定、掃除貿易壁壘等,全球貿易活躍,美國企業利潤暴增,成本也因為生產線外移而下降,自然利好公司業績。

除了全球化因素,當時的世界人口結構亦有利增長。各國在二戰後出現嬰兒潮,1950 年代世界人口急增 175%,美國也不例外。嬰兒潮一代到 1980 年代剛好踏入 20 至 30 多歲,無論事業和家庭都步入穩定期,累積一定消費力,他們亦開始選購投資計劃,令更多資金流入股票市場,推動美股表現。

而這班嬰兒潮一代,同時受惠於日漸成熟的信貸計劃。美國的分期付款信貸在 1980 年代開始上升,1993 年進入蓬勃期,到 2005 年達頂峰。市民能夠透過舉債,把自身的消費力倍增,股票市場也自然興旺。不過,信貸比例上升,為後來的經濟危機埋下伏線。

與此同時,1980 年代後人類科技發展之急速前所未見。電腦和互聯網普及,推動經濟活動電子化,提升工人和供應鏈效率,改善與客戶溝通,促進創新。1995 年,美國只有 5% 人口連接互聯網,2000 年數字已急升到 60%,到 2005 年智能手機開始普及,互聯網更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上述因素皆促進消費,理論上需求升溫會拉高價格,政府要提高利率遏止通脹,不利信貸和股市活動。然而美國在 80 年代到 00 年代中,價格和利率都十分穩定,原因是電子化和生產鏈外移減少人手需求,降低成本壓力;而且中日對美債需求持續高企,維持低匯價來刺激出口,也成功限制美國物價升幅。

最後是地緣政治穩定。蘇聯和東歐共產陣營崩潰,全球由兩極化,變成美國單一主導的世界秩序。雖然在冷戰時期並沒有大型的跨區域戰爭,但 1970 年代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就足以擾亂全球股市。在 1990 年代,雖然波斯灣、巴爾幹半島都出現戰事,世界秩序始終比以前平穩,有利環球經濟。

Tokic 的文章寫於 2005 年,但他某些預測都已應驗。始於 80 年代起的新經濟秩序,令美國成為最大的消費國,中國則是最大的生產國,意味著美國要面對龐大的貿易逆差。而且如果美國消費放緩,會大大打擊中國等生產國,為全球經濟甚至地緣政治穩定埋下不安因素。同時,嬰兒潮人口到 2015 年後陸續步入退休年齡,不單勞動人口萎縮,他們亦會把退休基金平倉,令股市失去一大支柱。另外,如果中國工資上升,又減持美債,亦會衝擊美國價格和利率。

如果 Tokic 的分析可以應用到其他經濟體的股票市場,例如香港,那在中美交惡、貿易壁壘增加、移民潮擴大、出口率長期偏低、經濟步入滯脹和加息周期,以及政府高壓的抗疫措施中,香港的股市究竟還剩下甚麼利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