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敏:世界盃國家隊帶來的身份認同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世界盃轉眼就到了 4 強階段。大賽在後面的階段,牽動人心的時刻一浪接一浪。阿根廷闖入決賽,美斯跟夢寐以求的王座又近一步;「黑馬」摩洛哥延續神奇之旅,帶來驚喜;有人歡喜更多人愁,今屆被稱為「熱門」的巴西、英格蘭相繼在 8 強落入殘酷分勝負的方式,在互射 12 碼階段遭淘汰;球星們出局後流下男兒淚的心酸畫面一再出現,五味雜陳的時刻多不勝數……

互射 12 碼落敗的還有荷蘭。他們在 8 強戰硬碰阿根廷落後兩球下,力戰到尾段追平,但在 12 碼階段仍是要稱臣。射失 12 碼、今屆以隊長身份、首次代表荷蘭出戰大賽的雲迪克,賽後被問到如何看阿根廷的捧盃機會,他一句:「我不在乎,也不會再看了」苦澀又傷感。

今屆我也特別想看看「橙軍」走得多遠,我總是憶起足球大賽時,身在荷蘭的一些片段。4 年前,我在阿姆斯特丹,那屆他們跟另一傳統勁旅意大利一樣無緣決賽週。那時我好奇想找到的答案 —— 究竟荷蘭人還會否看世界盃,他們又會如何自處。

我跟一些荷蘭人聊天,包括一名酒吧的保安,豈料保安大哥的兄弟竟然曾效力荷蘭著名球會阿積士。保安大哥跟我說:「德國輸波,荷蘭人就開心!」是二戰時遭德國入侵的歷史原因吧!荷蘭人無法在該屆世界盃支持自己的國家隊,也不會支持歷史上的「宿敵」;要撐就撐鄰近的比利時。

保安大哥補充,荷蘭人還是會看世界盃的,只是不在遊客區而已。又過幾天,我遊走在阿姆斯特丹另一街道,經過一家餐廳,一個女生帶著幾個小孩在裝飾窗戶,寫上:live football every day。她跟我微笑,我上前問她,是否真的每天都有世界盃賽事播放,她笑說:「基本上是的,另外,比利時的我們都會播。」

足球與體育,再次成為我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包括讓我多了解情意甚深的城市阿姆斯特丹,以至她的國家。

還有 2012 年,我也一度身處阿姆斯特丹,當年荷蘭頂著 2010 年南非世界盃亞軍的光環出戰歐洲國家盃。我記得酒吧有穿橙色波衫的球迷,好不熱鬧;銀行也派發「橙軍」海報,何其威風。我還上前為喜歡「橙軍」的朋友索取海報 —— 雖然我還記得,荷蘭當時的表現讓球迷大跌眼鏡,瀕臨出局之際,銀行職員苦笑跟我拋下一句:「你想拿多少就拿多少吧!反正他們輸掉之時,我們就要把這些都丟掉!」結果球隊小組賽 3 場全敗,在「死亡之組」敬陪末席。

轉眼又過了許多年,今次世界盃,我沒有在荷蘭,這次的氣氛實況,我沒有第一身體驗,倒是在地球另一端,有看到報道,指荷蘭有球迷因主辦國卡塔爾的爭議問題,罷看世界盃。

然而,荷蘭人還是喜歡足球的,球迷也對他們的國家隊有著深刻的身份認同。就如經過紀念品店,撇除做生意的商業因素,亦不難看到荷蘭球王告魯夫「14 號」波衫的相關產品。球迷對足球及國家隊的支持,只是在時間洪流,不同的局面及景象中,以不同形式呈現。我也期待有天又回到荷蘭,感受大賽氣氛,甚至現場觀看賽事。畢竟,在歐洲感受足球,又是另一層次的體驗。有機會再分享一下以往因公或私在歐洲看足球的故事。

足球是圓的,不同角度有不同面向,卻也是一種精神;在地球彼方是,我們這邊亦然。最近為一個體育活動擔任司儀,主持了好幾場與運動員的對話和跟大眾的交流,當中包括數名港超球員。記得有球員在分享時說起世界盃,看到如日本、南韓的亞洲球隊在最高舞台有出色表現,也激勵他,身為香港球員努力追求更佳的水平。當日,我們也一同呼籲台下該區的居民,多入場支持他們的主場球隊。

不論是大小舞台,球迷的支持都是球員強大的力量和後盾。別以為「多一個唔多」,積少就成多,試想像某球迷跟家人一起入場,另一球迷又跟另一半或友人觀戰,歸屬感和凝聚力就這樣而來。分享環節前,有小球迷走來問我:「足球員幾時出場呀?」而當我在台上問:「有人想將來成為職業足球員嗎?」還是有一些小手舉起來。

世界盃快將踏入尾聲,足球的世界日復日運轉,我們見證,又或許參與著更多夢想的誕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讀社會學的多棲體育人,媒體和企劃創作人,體育節目主持兼旁述、司儀,曾主持 2020 東京奧運直播和其他不同節目及活動;軟式曲棍球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亦從事文字工作,兼任講師;相信文字,忠於創作,熱衷於遊歷。帶著「漫遊者」的目光,跟大家用不同角度認識體育,也從體育走出去探看世界。

關於曾詩敏:www.tsangsm-vien.com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sangsm.v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