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維尼:血與蜜」,反迪士尼恐怖電影宇宙的開端

A+A-
電影「小熊維尼:血與蜜」劇照。

英國 Cult 片「小熊維尼:血與蜜」(Winnie the Pooh: Blood and Honey)原定明日在港公映,但前日突然全線取消預售,背後原因成謎。隨著多部迪士尼改編的經典原著喪失版權保護,一個反迪士尼的恐怖電影宇宙正在成形。除了小熊維尼,還有哪些童年經典準備崩壞?導演又如何在角色設計著手,以免侵犯仍受版權保護的迪士尼版本故事?

根據官方電影簡介,維尼的人類好朋友 Christopher Robin 上大學後,把維尼與小豬遺棄在林中小屋。牠們苦候多時,最終對人類逐步喪失信任,恢復動物本性。維尼不但愛吃蜂蜜,還開始嗜血,在森林對人類展開殺戮,徹底顛覆迪士尼及原著故事的版本。

為何沒有暗黑版跳跳虎?

小熊維尼由英國作家 A. A. Milne 原創,在 1926 年同名兒童故事書 Winnie-the-Pooh 首次登場。根據美國版權法,作品首次出版後 95 年,或創作後 120 年便會自動進入公共領域,意味著小熊維尼的版權保護於 2022 年 1 月失效,迪士尼對 1926 年小熊維尼原著的獨家專利權自動終止,基於原著的二次創作變得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原著小熊維尼與迪士尼版本存在些微出入,而後者仍然受到版權保護,這使電影製作團隊步步為營,極力避免維尼造型過於貼近迪士尼版本。因此,這部電影的維尼身穿伐木工服飾,避免使用迪士尼版的經典鮮紅上衣,小豬也穿上全身黑色衣服。

另一方面,原作者後來為故事添加的新角色,至今仍未過版權保護期限,如 1928 年短篇故事集 The House at Pooh Corner 才登場的角色跳跳虎(Tigger)。這就能解釋,為何今次電影只有 1926 年原著角色維尼、小豬和驢仔咿唷(Eeyore),而未見跳跳虎,未來更不可能出現迪士尼原創的谷佛(Gopher)—— 地鼠谷佛首現於 1966 年迪士尼作品 Winnie the Pooh and the Honey Tree,為故事中的爆破專家。

崩壞的小鹿斑比與小飛俠

縱然全球影評慘不忍睹,在網絡電影資料庫 IMDb 低見 3.7 分,著名影評網 Rotten Tomatoes 更錄得 4% 低分,導演甚至收到死亡恐嚇,依然無阻電影贏得票房成功。作品開畫首週便錄得 158 萬美元成績,製作費卻低至 10 萬美元,以小博大帶來的豐厚利潤,正鼓勵團隊複製成功公式,繼續以小成本顛覆大家的「美好童年」,吸引觀眾入場獵奇。

導演 Rhys Frake-Waterfield 早前已經透露,正在與製作夥伴 Scott Jeffrey 合作,改編同樣開放版權的兒童經典「小鹿斑比」(Bambi),把斑比想像成殺人機器,電影名為 Bambi: The Reckoning。小飛俠 Peter Pan 亦會淪為惡搞對象,當中奇妙仙子(Tinker Bell)淪為正在戒毒的癡肥角色,片名為 Peter Pan’s Neverland Nightmare

導演早前接受網媒 The Hollywood Reporter 訪問時透露,收到很多影迷留言,想看小鹿斑比大戰小熊維尼,他亦有計劃為影迷「圓夢」,把所有角色放進同一世界。雖然這聽起來似是迪士尼世界惡搞版,但導演明言會加入眾多與迪士尼無關的元素,混合大量古老童話與都市傳說,務求「把它們建構成扭曲的替代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