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有錫克教領袖 3 個月前遇刺身亡,總理杜魯多直指是印度特工所為,令兩國關係跌入谷底,錫克教獨立運動是問題的核心。經歷多年血腥鎮壓,印度國內的錫克教獨立運動早就一蹶不振,但仍有社群活躍於海外,印度為此經常向西方國家施壓,早就成外交暗湧。究竟錫克教獨立運動甚麼回事?終極目標是甚麼?
錫克教獨立運動又稱「卡利斯坦運動」(Khalistan Movement),以建立卡利斯坦國為目標。今次事件主角、45 歲的尼賈爾(Hardeep Singh Nijjar)不但是加拿大錫克教僑民社區名人,也是卡利斯坦運動活躍成員,遇刺時正在海外籌備獨立公投運動。
對香港而言,英治時期有大批錫克教徒獲徵召入軍隊與警隊,以致在港的印度裔人口為數不少是錫克教徒,老一輩稱呼警察為「大頭綠衣」,正是形容錫克教警員「包頭巾」的造型。但其實印度國內的錫克教徒僅佔 1.7%,而且大多聚居在旁遮普邦,當地就是構想中卡利斯坦國的根據地。
作為獨立依據的錫克帝國
這個宗教之所以萌生建國構想,跟 19 世紀初的錫克帝國(Sikh Empire)息息相關,開國皇帝為蘭吉星(Ranjit Singh),定都於今日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Lahore)。加拿大南亞研究學者 Satwinder Bains 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訪問指,很多人都覺得要不是英國入侵,錫克帝國的黃金時代可持續更久,這段歷史也最為分離主義者津津樂道,以說明錫克教徒獨立建國實際可行。
1947 年英國殖民時代結束,印度與巴基斯坦按宗教分治,穆斯林湧入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則湧入印度,夾在兩者之間的錫克教徒,最終大多數都選擇留居印度。加拿大社會學家 Indira Prahst 指出,事件促使錫克教徒思考身份認同問題,旁遮普貴為印度糧倉,錫克教徒卻受到二等公民待遇,被印度教主流社會邊緣化,間接令建國構想得到愈來愈多支持。
卡利斯坦運動到 1980 年代轉趨血腥,魅力型領袖賓德蘭瓦勒(Jarnail Singh Bhindranwale)成為關鍵。撰寫錫克教身份研究論著 Sikh Ethnonatio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njab 的政治學者 Shinder Purewal 指出,賓德蘭瓦勒起初被視為追求社會改革的聖人,後來卻發動激進武裝起義。
印度血腥鎮壓造成數千人死亡,錫克教領袖與大批青年相繼犧牲。1984 年局勢惡化,賓德蘭瓦勒與追隨者匿藏錫克教聖地,即俗稱「金廟」的哈曼迪爾寺(Harimandir Sahib),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下令軍隊突襲,聖地淪為戰場,賓德蘭瓦勒與數千人身亡;英迪拉甘地亦反招報復,不久後被錫克教保鑣暗殺;總理被殺又觸發印度人神經,全國爆發連串反錫克教暴動,印度教暴民上街追殺錫克教徒。
對海外分離主義者窮追不捨
這場幾何級上升的暴力循環,早有連累加拿大的案例。1985 年印度航空 182 號班機的爆炸案,是加拿大史上最血腥的恐襲,據稱便是錫克教分離主義者報復行動,爆炸造成 329 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死難者都是加拿大籍。
卡利斯坦運動在印度喪失立足之地,印度總理莫迪領導的右翼政府,依然對海外的分離主義者窮追不捨。即使如此,在流亡海外的錫克教社群中,獨立運動還是得到相當多的支持,印度亦曾經多次敦促加拿大、澳洲和英國對錫克教分離主義者採取法律行動,為印度外交關係帶來暗湧。
今年年初,錫克教分離主義者領袖 Amritpal Singh 在印度被捕,有英國錫克教示威者即到印度駐英國高級專員公署抗議,拉低印度國旗,破壞大樓窗戶,印度駐三藩市領事館同樣遭殃。印度外交部「強烈譴責」相關行為,還指責加拿大的錫克教示威者破壞印度教寺廟。
身為錫克教徒的加拿大新民主黨黨魁駔勉誠(Jagmeet Singh)坦言,對印度涉嫌暗殺尼賈爾感到震驚。「對我們的安全感帶來動搖,不僅是對錫克教社群而言,還動搖許多依然積極批評母國政治、批評高壓政府與政權的離散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