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講鬼要在放學後

A+A-

筆者小學某段時間很迷鬼怪傳說,但基督教學校不容異端邪說,帶回學校的鬼故書都被老師沒收。中學為了撞鬼,曾經在學校逗留至差不多 11 點,但始終時不與我,甚麼鬼也沒有。最近步入夏天,不禁又想起那些鬼怪故事。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日本的夏日與怪談脫不了關係,有說是因為想在炎夜中出一身冷汗。現在日本 30 幾度的晚上,可以給我來兩隻鬼嗎?

說起日本的學校怪談,「音樂室的貝多芬畫像眼睛會眨動」、「實驗室的骷髏標本在晚上到處走」、「某校舍的四樓樓梯會多出一級」等最為常見,甚麼「校園七不思議」簡直是例牌常餐。但要數最經典的,一定不可以少「廁所裡的花子」。媒體研究學者松田美佐指花子是由「學校的傳言」,是演變出所謂「學校怪談體裁」的轉捩點。

電影「トイレの花子さん 新劇場版」海報。日本最經典的學校怪談故事之一的「廁所裡的花子」曾被拍成電影。當中花子的形象就是典型身穿紅色裙子、頂著土氣的河童髮型。

「廁所裡的花子」故事的雛型源於戰後,成形於 80 年代,最後於民俗學者常光徹 1990 年代出版的「學校怪談」系列中定型。「廁所裡的花子」中典型的花子總是身穿紅色裙子、頂著土氣的河童髮型。故事因地區時期各異,但大概都是在學校 3 樓第 3 格的廁所中,叫喚「花子在嗎?」時,會有聲音回答說:「在呀。」

「廁所裡的花子」特別的地方是賦予了傳言的「角色」與「場景」,使它變成了一個「故事」。由「學校的廁所裡有怪物」,變成「學校 3 樓的廁所裡有花子」。角色有了名字,場景亦被指定。由那一刻起,鬼怪出沒不再是人與人之間不定形的「流言」,而是清晰、而且可被消費、有角色有故事大綱的「物語」。故事「廁所裡的花子」誕生的剎那間,存在於學校的流言蜚語獲得了生命,正式成為「學校怪談」。

想起中學時期借閱甚麼香港大專院校怪談之類的書,說理工的泳池有小孩鬼魂,港大某宿舍原址曾經是亂葬崗。但入大學之後,卻發現甚麼鬼也沒有。當公屋特快組別的凶宅都有十幾人爭一個單位,大家都明白再可怕的鬼怪也不及窮鬼。鬧鬼又怎樣?夏天不用開空調還省下電費。

曾經聽說過有兼職是住凶屋一個月,因為有人住過再搬出就不算是凶屋。但這些都市傳說、或者都市奇談,永遠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影。下次再談談日本的都市傳說吧。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