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小心把心愛的藝術品打碎了,誰決定它的生死?

A+A-
電影 Bean (1997)劇照

今天不小心把心愛的水杯打碎了/事後我用了十五分鐘去細心欣賞/發現打碎了的玻璃碎/竟然比起平日那個形態更美/然後我再用了/十分鐘去打掃地方/再為其拍照

打破了一隻玻璃杯,除了大喊倒霉,感性的人還可以像名人周柏豪般欣賞一番,將之變成藝術品。但如果打破了一件本身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呢?

一般而言,價值連城的藝術品都會購買保險,而損壞的藝術作品最終會落入保險公司的保險庫。一旦擁有人對損壞的作品索取保險賠償,就會有一組專家、鑑定師和公正行人員,對藝術品的狀況和貶值程度提供專業意見。他們會評估修復作品和售出作品的經濟效益。如果修復的成本遠遠超過它的價值,作品將被稱為「完全損失(Total Loss)」。「完全損失」的藝術品將被宣佈為毫無價值,保險公司將支付保單,同時保留作品殘骸。

圖片來源: Salvage Art Insitute

但有一些作品則有幸得到「重生」的機會。它們被自稱為註銷作品天堂的「救助藝術學院( Salvage Art Institute,SAI)」借用,得以再次展出。紐約藝術家 Elka Krajewska 在 2009 年與 AXA 藝術保險(AXA Art)代表會晤期間已誕生這個構思,不過,直到 2012 年,她才跨越法律制肘,成功游說保險公司將他們一部分「全部損失」的作品捐給 SAI。這些作品中的精選,正在慕尼黑一間藝術博物館 BNKR Space 的「不再藝術(No Longer Art)」展覽中展出直至 2018 年 2 月 25 日。

藝術家 Jeff Koons 一件損壞的作品。 圖片來源:Salvage Art Insitute

展覽中的作品包括藝術家 Jeff Koons 已破碎的「氣球狗(Balloon Dog)」和德國畫家 Helmut Dorner 一幅三聯畫當中的兩部分(另一部分已掉失)。與傳統展覽不同,這些作品裝在手推車上展出,鼓勵參觀者仔細檢查。

氣球狗的其中一個較大版本成交價便超過 5,800 萬美元,如今參觀者卻可以接觸氣球狗的金屬碎片。一件藝術品在完整的時候被安在展覽基座上,如聖物般受人敬仰,現在碎片被人以這種方式處理,不禁讓人反思:是甚麼讓它們由一開始就是如此高高在上,不可碰觸?繼而詢問:藝術品的價值在何?

事實上,要摧毀一件藝術品,不用真的把它弄得支離破碎,有時候只要一些微妙的疤痕便足以將之謀殺。例如美國詩人 Ben Lerner 就曾經看過攝影師 Anne Morgenstern、Rodney Smith 及 Henri Cartier-Bresson 的損毀作品,在他眼中,這些作品都近乎完好無缺,但在擁有者和鑑定師的眼中,它們卻屬於「完全損失」。SAI 2012 年展覽的聯合策展人 Mark Wasiuta 說:「宣佈完全損失的決定並不總是顯而易見的。」另一幅由畫家 Wilhelm Sasnal 創作的油畫,具有肉眼無法看到的黴菌損傷,AXA 因而完全賠償了油畫的價值。

現居柏林的自由記者 Josie Thaddeus-Johns 認為,藝術與不再藝術之間的狹小區別,意味著保險公司可以抺走那些人們仍認為有價值的藝術品。保險公司沒有義務披露甚麼時候藝術品被指定為全部損失,而目前仍沒相關註銷藝術品的資料庫。這為他們留下了空間,可以在市場情況轉變後,修復作品再轉售。

AXA Art 最初借給 Krajewska 的作品中便有法國攝影師 Henri Cartier-Bresson 的一幅作品,作品在一個角落有可見的印記。AXA Art 於 2013 年卻收回了它,可能是因為發現了 Cartier-Bresson 的一封信中透露他是故意留下印記。作品同年重新拿出來拍賣,拍賣預計售價約為 8,000 美元。作品就是遭鑑定師處死,又遭鑑定師復活。到底藝術何價?價錢又等於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