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英國立國奇葩——老處女現象

A+A-

今天跟大家講一個詞:老處女。

事實上,這三個字並不恰當,因為處女不處女是私隱,就像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雖然號稱「處女女王」,但很難證實一樣。

Elizabeth1England
伊莉莎白一世 圖片來源:wikipedia

姑且讓我沿用這個舊稱借指終身未婚的女人,雖然廣東話比較粗率,呼作「老姑婆」,而中國舊小說則端莊一點,稱她們是「老小姐」。

老處女有甚麼重大意義呢?根據英國學者 Alan MacFarlane,老小姐是現代社會起步的其中一副引擎,這個結論出自 MacFarlane 的名著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World(「現代世界之創造」),有人說,如果研究英國文化和歷史,只許揀一本來讀的話,This is the One。

現代世界為何起源於英國,其中一個理由就是英國(確切一點說,英格蘭)是一個女人不結婚而可以過活的國家。

英國這個島國,行事多奇葩,譬如財產獨立的觀念,歐洲大陸奉行家族約束制度(Restraint of the Line),英國卻允許用遺囑來分配財產,兒女都有份,據「末日審判書」(這是英國古代最重要的土地調查檔案之一)記載,11 世紀的英格蘭共有 350 個女人持有地產,大約佔當時英格蘭土地的 5%。女人的財產主要有三個來源:遺產,嫁妝和寡婦惠予產(Free-bench and Courtesy),寡婦可獲亡夫不動產的三分之一,除非在一年內改嫁。於是,亡夫家族的人經常想辦法促使寡婦改嫁,當然,寡婦可沒有那麼聽話。

英國的普通法繼承規則(Inheritance Rules of Common Law),特別允立女嗣,家族無男的話,財產則由女兒繼承。但諾曼征服以後,軍事需要優先,過去分家產的做法行不通,需要由單一繼承人來保持家業完整,如果領主無男,土地則由領主指定一個女兒繼承;相比已婚的女兒,領主往往會指定未婚的女兒當繼承人,以便日後為她選擇丈夫,確保家族利益不受損害。

因此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在我們看來有一個情節特別不合理,那就是李爾王考慮把王國傳給他的三個女兒,而且想把最大一份財產賞給最敬愛他的人,也就是最得他歡心的那個。三個女兒都嫁了人,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李爾王的家業不就散給外人了嗎?但李爾王好像對此絲毫不在乎。後來黑澤明改拍電影「亂」,將三女改成三男,就容易理解多了。

這並不是說英國女人跟男人一樣享有平等地位,恰恰相反,都鐸王朝以後,為確保家產承傳,僅限男嗣繼承成為主流。這又導致無繼承權的兒女需要設法謀生,早在中世紀,英國城裡的單身女人就遠遠多於鄉村,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城裡能找到工作,已經有了商業經濟。不僅平民兒女需要搵食,即使生在貴族家庭,無繼承權的子弟也須外出求職:多數是擔任教士或者從軍,因此許多人終身未婚或者晚婚,即使在中世紀,貴族結婚的平均年齡都推遲到 30 歲之後,古人的壽命又短,與其晚婚,還不如不婚。

無論如何,女人獨身和晚婚,在英國是很早就普遍的現實。她們並沒有很多錢,但是總算有自己立錐之地,而不是必須嫁雞隨雞。英國歷史上有名的老處女很多:南丁格爾、珍奧斯汀、布朗特兩姊妹(也可能是因為她們太短命),女權運動的烈士戴維遜、考古探險家貝爾,甚至包括虛構的大偵探馬波小姐——總之婚姻生活不太適合一個這樣的女人。

台灣總統蔡英文剛上台,就招對岸人身攻擊,指其因為獨身,「政治風格偏向極端化」——罵她是個性情古怪的老姑婆。對於說這種話的人不必太苛責:他們第一不讀歷史,第二受農村文化背景所限,無法理解工業社會的深層狀況。

香港近十多年來也將「剩女」當作是一種社會病,其實不足為奇,也不必焦慮:當一個城市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可容個人生存,而為了追求更好的個人生存,必須花上更多時間,不止「剩女」,「毒男」也會愈來愈多。只要是人生的困境和難題,歷史上都發生過,個人的命運在歷史潮流當中,都只是非常渺小的碎片而已。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