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讀一首快詩

A+A-
lakeblanket
Jessie Dodington 的作品 Lake Blanket 圖片來源:dodington.wordpress.com

中文課教唐詩,即使稱不上糟蹋,也只能用敷衍了事來形容,一般都是解釋分析,「翻譯」古文,搬字過紙,沒有教過欣賞。能欣賞的東西多一點,樂趣也就多一點,但教育制度可能認為,大多數人是不需要這種樂趣的,欣賞從來不是教育的重點。如果上課等於枯燥沉悶,則中文課更是悶蛋之尤。

其實中國古人也很喜歡鑑賞的,鑑賞是一種樂趣,紅樓夢有這樣一段有趣的內容:香菱也開竅想要學詩了,特意去請教黛玉,別看黛玉平時目無下塵,生性冷傲,但在這件事上,表現出異常的熱心。

香菱沒有文學基礎,粗粗看了一些,喜歡陸游的詩,認為「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這一句十分有趣。立即遭到黛玉的反駁:「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

簡直一語道破鑑賞的學問:人人都喜歡淺近,作品就容易流俗;俗品一多,整體水準就下降,鑑賞就會隨之消亡。黛玉的心得是,先讀王維的五言律詩一百首,再讀一兩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詩,然後李白的七言絕句再讀上一二百首,肚子裡要先有這三個人的基礎,好像聽古典音樂也必須先打下巴哈、莫札特和貝多芬的底子,才能建立起一個鑑賞架構,懂得分辨高下和好壞。

很遺憾,今天的中文課是本著學生去厭惡中文的,譬如文學史上的大神之一杜甫,不知道為甚麼被教科書「定性」為一個憂國憂民,忠良博愛,一身都散發著陳腐氣味的老朽,令他的人格魅力大減。李商隱也是,中文課都喜歡順帶提到唐末黨爭,認為李商隱有苦無處訴,只好寫詩暗諷,都令學生對他的詩大打折扣——誰會有興趣知道一個底層公務員的苦悶政治生涯?

好了,今天是想講杜甫一首看似平平,回味再三也值得拍爛手掌的作品,見識一下中文雖有方塊字單音節的限制,也能有一氣呵成、暢快淋漓的音樂感。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奇特在哪裡呢?就是一個「快」字。慢板、快板、行板、急板這種音樂上的區分,在詩歌裡也一樣有,杜甫這一首大概就在快板和急板之間。首先是頭四句的這四個動詞:「忽傳」、「初聞」、「卻看」、「漫捲」,像一組連續的快鏡頭,連停頓都顧不上了,簡直是 Presto 的速度。然後是又哭又笑,悲喜交集的情感,短短三句就交代了心情的變化和遞進:先是涕淚橫流,然後是拋下憂愁,最後是歡喜發狂,而各種反應的急切,心情的複雜,一片忙亂的情景,只是上半首二十八個字,就已經全部 交代了。

整首詩的關鍵是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是詩人內心的真正流露,這難道是一個倒楣悲傷的小男人嗎?白日放歌,青春作伴,是靈魂的需求;縱酒和還鄉,則是外在的呼應,於是詩人最後一口氣用四個地名:「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連成一串,用空間的移動感來總結這種大難平定,劫後餘生的感覺:終於一天都光曬,擺脫戰亂的焦慮、恐懼,重獲自由平安的快樂。

黑格爾說:「藝術美由心靈產生,而心靈是自由的。」用來評價杜甫這首詩,真是合適也不過。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