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舒密(Eric Emmanuel Schmitt)訪問香港,在威靈頓街的法文書店講座之後,一起用膳。
舒密在巴黎大學讀哲學,博士論文為「狄德羅形而上學研究」,他的作品探討宗教和人生,譯成幾十國文字。
我問他:由笛卡兒開始,法國曾經出過沙特、卡繆,今日的法國,哲學是不是走進了死胡同(Le cul-de-sac de la philosophie)?
今日的伊斯蘭國恐怖組織形成的恐懼,對法國作家有何影響?如果卡繆今日在世,看見查理周刊的屠殺,會作出甚麼樣的小說?
地球一體化、政治正確、污染和核威脅,現在的世界是思想之終結嗎?法國知識份子還敢討論宗教嗎?
舒密說:只要人能甘於孤獨,善於獨處,哲學就不會死亡。而宗教是哲學的一個旁支,宗教可以流於極端,哲學卻不會,哲學卻永遠是康莊大道。
舒密十年前的中篇小說「伊伯罕和可蘭經之花」(Monsieur Ibrahim),改編成電影,講一個巴黎的猶太少年嫖妓不成,結識了一個土耳其雜貨店的老板,兩人結成了友誼。主角奧馬沙里夫,演完此片後不久逝世。
每一年舒密只用半年寫作,半年旅行退修,是法國人所謂的 「懂得生活的人上人」 (Bon Viv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