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要擴建,大家順勢又將海洋公園及迪士尼放上枱面比較,一件土產,一件舶來,今時今日,大家當然站在有感情的自家製一方。不過,話說回頭,如果從尊重自然的角度出發,海洋公園將要面對的經營難題,遠大於只是欠錢的迪士尼。
沒有最低工資保障的打工仔
海洋公園中那些拼命跳上跳下的海獅、海豚及殺人鯨,的確早成香港人成長的記憶部分。人要工作賺取生計,這是人類選擇的生活模式,那些被交易而來的表演動物,他們不是英超球星,就算頭鎚多勁,身手多好,錢不是入他們的袋,而錢對他們也沒有意義。看過 Blackfish 或海豚灣,所在這些被囚禁的表演動物,皆是被人類野外捕捉,或是從另一個主題公園,遠道重洋被賣到不知何方的動物主題公園,一生失去自由(當然你可以說牠們不用面對天敵,且任飲任食),成為沒有最低工資保障的打工仔。
當全球也關注野生動物權益,帶著小孩遊公園,始終不能說勞役動物是人類該做的吧?從這一角度考慮,海洋公園不是賺蝕的問題,而是在傳授著一個怎樣對待動物的觀念給下一代?動物必須取悅人類,才值得生存、才有價值?又或是要配合人類指令,才叫做「好」?對於吸引遊客,是否仍然在一個有食野味習慣的民族前,主動展現各種野生動物呢?在不斷讉責日本的捕鯨、豚活動時,香港是不是仍然支持捕捉野生動物及其市場?海洋公園或許的確對動物友善,著重動物在園內的生存環境,不過,始終以這種方法展示動物,難免在未來遭受愈來愈多的質詢吧?
海獅威威,也威不出園區
在全球日益關注動物權益的大趨勢下,從經營角度看海洋公園的出路,不外乎兩條:
1. 投資大型的機動遊戲。其實在金融風暴後,海洋公園便已開始投資如跳樓機及越礦飛車等大型機動遊戲,換言之,公園要每年預留足夠儲備應付;同時,這種以機動遊戲作招徠的主題公園,其實不少,海洋公園要面對的競爭不少,而且要投入的資金,是「無數計」的。而當公園靠大型機動遊戲為賣點時,那又有甚麼「本土性」可言;
2. 創造 Icon,賦予公園舉辦活動的消費價值。否則誰搞哈囉喂,不也是一樣?要創造這種 Icon,箇中高手一定是迪士尼,還有日本的 Sanrio。不過這層次,就不是拿幾十億出來便成事,那是涉及整個地方的軟實力……有人會立即反駁:那是時間問題,迪士尼營運多年,角色深入民心。這種觀察解釋不了「反斗奇兵」及「史迪仔」等卡通一出即紅,或甚日本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所以要創造 Icon,創意實力以及文化商品產業的制度化,包括版權及廠商的品質控制,缺一不可。
海洋公園也曾努力創造 Icon 如海獅威威,可惜其聲名始終離不開公園,而那兩頭大熊貓,也頂多只是外交大使。有沒有文化實力支撐園區的吸引力,便是海洋公園跟迪士尼的決定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