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爾核災是如何發生?

A+A-
切爾諾貝爾核災
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在 1986 年 4 月 26 日發生,最早期一批相片顯示反應堆嚴重損毀。

戲劇性的事故從 1986 年 4 月 25 日就蘊釀,發生於烏克蘭首都基輔以北 130 公里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當時烏克蘭仍屬於蘇聯。當日第四號反應堆正預備進行特別測試,試驗當緊急冷卻系統在完全停止供電時,能否靠汽輪發電機的慣性動力,在啟用柴油發電機之前提供足夠電力給冷卻系統。可是,這項出於安全測試的好意,陰差陽錯下卻造成一場大災難

測試於 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 1 點 23 分開始,就在 56 秒之後,第四號反應堆水蒸氣壓力過高,炸穿了爐頂。在燃料外套上的活躍物質與水蒸氣產生反應,再引發第二次爆炸,放射性物質隨即散播到環境中。

官方在 1986 年與 1991 年分別提出兩個說法,1986 年公布的報告指,事件起因是核電廠員工的知識與經驗不足,違反操作程序,釀成事故。1991 年的調查則解釋,反應爐的設計本身存在缺陷,例如用以減慢核裂變速度的控制棒,剛插入反應堆時,因初始接觸的部分取代了冷卻劑,反而加快反應速度,因此在初始插入的幾秒時間,反應堆的功率會不降反升。當時雖然啟動了緊急關閉按鈕,但控制棒插入速度過快,變成火上加油。而基於 1991 年的官方調查,國際原子能機構 1992 年發表的報告表示,事故主因並非員工出錯。

事故發生當晚 1 點 45 分,首批消防員到達切爾諾貝爾核電廠,他們對於輻射一無所知,並無配備任何輻射保護衣服,據駕駛員 Grigory Khmel 憶述,現場可見石墨散落一地,有消防員撿起一塊立即叫道「好熱」,他所有進入了反應堆的同伴全部殉職。

1986 年 5 月 1 日,在第 4 號反應堆爆炸後數日,蘇聯依舊讓基輔民眾慶祝勞動節,街上籠罩着看不見的幅射。
1986 年 5 月 1 日,在第 4 號反應堆爆炸後數日,蘇聯依舊讓基輔民眾慶祝勞動節,街上籠罩著看不見的輻射。

較近及沾上爆炸塵埃的 3 號反應堆在早上 5 時閉關,而在 24 小時後,1 號與 2 號反應堆才中止運作。直到 4 月 28 日,蘇聯政府才首次承認有事故發生,但並未公開詳情。反而是瑞典的核電廠檢測到大氣的輻射異常,並發現是源自切爾諾貝爾。

而在 5 月 1 日,當局還在基輔和白俄首都明斯克慶祝勞動節,即使該區域的污染物已隨風吹回基輔,但蘇聯政府認為慶祝活動能避免產生恐慌。戶外民眾就在不知情下忙於綵排,媒體對爆炸事件亦隻字不提。勞動節遊行中,成千上萬孩童在街上一邊巡遊,一邊接觸看不見的放射物。

直至放射性物質飄至瑞典,人們才從避過蘇聯干擾的西方電台廣播中得知事件。電台又建議聽眾服用碘片,以防放射性物質在甲狀腺積聚。而到第二天,所有碘片都已售罄。

政府處理危機,總希望大事化小。蘇聯政府首個向公民發佈的公告,僅輕描淡寫地表示核洩漏情況經已穩定,事件只造成兩人喪生,且周圍地方的人均可正常生活。「華爾街日報」首席外事記者 Yaroslav Trofimov 當年居於烏克蘭基輔,他憶述當年從女朋友家人受到的內部消息,得知事態嚴重。他們便決定逃出基輔,他形容當時的火車只有半滿;但在兩天後,恐慌終於全面爆發,火車站已變得摩肩接踵。

Trofimov 認為,人們對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的恐懼,蓋過對國家體制的恐懼。當一個以脅迫及謊言統治國家的政權,面對比這些壓制手段更可怕的事情時,自己亦會面對存亡危機。蘇聯在 1986 年所面對的,便是由核災難掀起的恐懼、不信任。

同年夏季,烏克蘭人開始公開討論生態及核安全問題,更迅速演變成一場拒絕蘇聯及共產主義的運動。戈爾巴喬夫在 2006 年便透露,切爾諾貝爾或是蘇聯倒台的真正導火線,讓他意識到蘇聯的制度不可能長存。

核災為人類帶來多少教訓?烏克蘭政府正計劃在切爾諾貝爾的荒地發展太陽能發電,日後或能以太陽再照出生機,但在同一片土地之上,其歷史的傷痛與放射性物質一樣,經年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