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災教訓後 世界變幾多?

A+A-

sustain_resource1

昨天是切爾諾貝爾核災 30 周年,讓人再次喚起廢核的呼聲。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表的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趨勢報告顯示,今年可再生能源投資額上升至 2,859 億美元,比傳統能源的投資額高出一倍。到底再生能源,是否防止核災的一線生機?

30 年前,1986 年 4 月 26 日烏克蘭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意外發生連續爆炸,向全歐洲以至大氣層散發高放射性氣體與塵埃,令 4.3 萬居民被迫離鄉背井,據科學家估計當地需要 900 年時間放射性物質才能衰變至適合人類居住的水平。 25 年後,當人類以為科技的進步可以避免災難重現時,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污染,再次展示核電失控後的可怕後果。

sustain_resource2

聯合國環境署的報告顯示,即使 2015 年燃油及天然氣價格大幅下跌,全球依然重視可再生能源。觀乎今年主要發電技術的發電功率,可再生能源發電功率(包括風力、太陽能、地熱等)便增長了 134 兆瓦,比任何發電技術的發電功率增長(包括氣體燃料、核能、煤炭)都要多。

這樣的趨勢除了可歸因於還歷歷在目的核教訓,也有成本效益的考慮。

可再生能源當中,最熱門的是風力及太陽能發電,投資額分別達 1,096 億及 1,610 億美元(即約 8,500 億及 12,487 億港元),因其主要開支集中在開發初期的建造階段,發電原料幾乎零成本,所需監察及維修人手有限;反觀化石燃料、核能發電等等,運送及處理原料成本相對高昂,安全監察方面需要動用龐大人力,石油、煤等的原材料價格也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

而且在能源需求只增不減的大環境中,能在短時間投入發電也是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優勢。興建一座風力發電廠只需 9 個月,太陽能發電站最快 3 個月便可落成,然而燒煤、天然氣及石油的化石燃料發電廠卻需時幾年,核電站的話甚至更久。對於用電需求持續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可再生能源才是可信手拈來的方便資源。

即使可再生能源投資額節節上升,再生能源發電只佔全球用電的 10%,全球實際仍依賴傳統發電,預計能源排放最早也要到 2020 年才能見頂。日前聯合國氣候峰會 175 個締約國一致同意通過「巴黎峰會」,以實現 2050 年到 2100 年間零淨排放(即人類活動排放與自然吸收之間達到平衡)為目標,看來對可再生能源的探索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