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失收逾半,茶葉失收怎麼辦?

A+A-

2953629720_97a0e548fd_o (1)

咖啡豆與氣候變化的奮鬥史不乏關注,但作為受歡迎程度僅次於水的飲料——茶葉在氣候變化中瀕瀕失收甚至面臨斷產危機,就顯得默默無聞。研究估計,部分產茶地區的茶葉產量未來 10 年內最多可降 55%,不論供應量和茶質都大受影響。為此,科學家嘗試為茶葉基因組測序,希望利用基因圖譜幫助茶葉應付氣候變化的衝擊

近年氣候變化的惡果逐漸顯露,酷熱天氣、旱災等令印度、巴西、肯亞、日本、中國等多個產茶大國失收,價格提升外,部分茶葉更出現炒賣情況。早前 Forum for the Future 的可持續發展顧問 Ann Marie Brouder 談及茶葉的未來時就指:「可以肯定的是部分產茶國未來將再無茶葉生長,又或可見產量和質素明顯下降。」與小麥、玉米和大米等同樣受氣候變化影響的農作物不同,種茶樹可說得上幾十年的長期投資,一棵茶樹可生長 60 年,而且不能隨便移植,因此茶農更需要提早準備為未來茶業減產謀定後路。

受氣候變化影響,日本茶葉產量去年從全球第八滑落至第十,產量是自 1965 年以來的新低。
受氣候變化影響,日本茶葉產量去年從全球第八滑落至第十,產量是自 1965 年以來的新低。

繼咖啡和可可的基因組在歐美國家成功測序,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日前也完成茶樹大葉茶種(Camellia sinensis )基因測序,並在科學期刊「分子植物」刊出研究成果。據知,由於茶樹基因長期保持擴增而且欠缺刪除機制,導致其基因組龐大,以茶機大葉茶種為例,就有近 3.7 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數量要比咖啡豆的基因組大超過 4 倍。此次基因測序除了能方便日後利用基因資料協助培植新茶葉品種外,也有助提高品質及營養價值。最重要的是,科學家可以從茶葉基因組中一窺其對生長環境壓力、蟲害、疾病抵抗力的遺傳基礎,日後能擴闊基因多樣性,改善茶葉健康,並準確調節水肥以達至最高產量。

研究指,是次得到的基因資料除了能調控茶樹基因,加快培育新品種的過程外,當中與生物合成有關的基因更左右類黃酮、萜烯和咖啡因等化合物的產生,直接影響茶的色香味,因此,此次研究衍生的基因育種技術將有望改善茶葉品質,增加其營養及醫學價值。同樣道理,科學家也能藉此移除茶樹中生物合成咖啡因的基因,培育出更多嶄新的無咖啡因或低咖啡因茶葉。

飲茶習慣自公元前 3 世紀出現,至今全球有 160 多國 30 億人飲用茶,除了是多個國家的文化象徵,也形成近 200 億美元(近 1,558 億港元 )的巨大全球產業。要保住茶脈,成功為茶樹基因組測序固然是重要的一步,但訴諸科學之外,最治本的方法還是要遏止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