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殺死父母」:日本人罪惡情感的由來

A+A-
患老年痴呆症的父親和爛玩母親,令人心力交瘁。 日劇「家族狩獵」劇照。

「其實,在現代日本,五成以上的殺人案發生在家人之間,如親子、配偶、兄弟姊妹等。」揭開石藏文信的著作「好想殺死父母……」,首章第一句就將震撼事實擺在讀者眼前。為甚麼日本會出現這種令人痛心的情況?究竟是甚麼驅使人突破道德與情感枷鎖,謀殺至親?石藏文信在書中不但剖析了日本常見倫常慘劇的原因,更將日本人的罪惡情感坦白道出。

對父母起殺意的根源

在外國人印象中,日本一直是治安良好的國家。的而且確,日本的謀殺案數量自戰後持續減少,從 1950 年代每年超過 3,000 件下降到 2010 年代每年約 1,000 件。但當謀殺案數量整體下跌,其中發生在親人之間的兇案卻逐年遞升。2013 年,有 53.5% 案件都是倫常命案,其中弒父弒母多達 105 宗。為何日本會出現如此駭人聽聞的現象?

針對子女弒殺父母的問題,行醫多年的醫師石藏文信據其個人觀察、社會研究和問卷調查寫成「好想殺死父母……」一書。書中分析,在日本,子女對父母動殺機其實有三大原因:

1. 父母對子女的過度干涉與依賴

石藏文信稱,家長的過度干涉與依賴情況多出現於母女關係。比起父親,母親花在孩子,尤其女兒身上的心思更大。受制於母親的過度束縛、指點和控制,很多女兒從小到大都無法過自己屬意的人生;或是為了讓母親高興,盲目依順母親,做「好孩子」,到頭來,女兒因發現母親期許不符自身期望而感到痛苦沉重,「都是因為母親,我無法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久而久之,女兒的痛苦深化為憎惡怨恨,與愛交纏出「希望母親早死又希望她長命百歲」的矛盾情感。

當母親的愛沉重到令人窒息,子女就會本能地尋求解脫。 日劇「媽媽,不當你女兒可以嗎?」劇照

2. 子女面對父母的自卑感

這種自卑感則多見於父子關係。石藏文信分析,無論是怎樣的父親,在無形中都會施予兒子龐大壓力。如果是「有毒父親」——有暴力、酗酒、好賭等惡習的父親,兒子多會把他當成反面教材,決心超越父親;如果是社會地位高、令人尊敬的傑出父親,兒子又會抱有一種「無法超越偉大父親」的自卑感,繼而推使兒子萌生對父親的憎惡,甚至想殺死父親,認為「如果父親不存在就會更輕鬆」。這種醜惡想法最終又使兒子自責,感到羞恥。

3. 照顧年長父母所致的沉重壓力

最後,不分男女,作為子女的,都必然承受照顧年長父母的壓力,在日本這個少子化高齡社會,情況更甚。石藏文信指出,即使當今親子關係變得疏離,年輕世代仍存「供養父母是子女責任」的想法。因為知道父母不想到護老院,而是希望家人照顧自己,許多子女都對父母晚年生活感到煩惱憂鬱,先是擔心自己無力在金錢和健康上援助父母,再擔心把父母送到護老院會被親戚指責「冷血無情」,更擔心父母患上「失智症」——在這重重考慮下,子女隨時被壓力撃倒,作出虐待父母等惡行。

這三方壓力會推使子女陷入石藏文信所命名的「疲於父母症候群」(親に疲れた症候群),因父母的存在而身心受困。

政治不正確的治療方法

比起對子女弒親成因的分析,石藏文信對「疲於父母症候群」患者的建議更具爭議性。石藏文信提出要及早救助那些因父母而受苦的子女,以免他們恨錯難返,必須讓子女們認清楚:「你想殺死父母是很正常的!」心中有這些想法並非罪過,不必勉強自己去否定對父母的負面情緒,更何況,很多人也有相同矛盾情感,不必過於自責。現實中,沒有「理想家庭」,所有家庭必然會「生病」。

另外,他建議子女有多項心理準備:如果父母壓迫過大,子女需學會放棄,斬斷危險的相互依存關係,為自己尋求生路;父親不過是凡人,毋需因他而感到自卑;送父母到老人院並非「冷血無情」,只要定時問候父母,還可盡孝。

上述這些「治療方法」,雖然聽上來有點「政治不正確」,但都同出一轍,強調思想上的解放。換句話說,想被獲救者,必先自救——認識到自己的矛盾罪惡情緒並非不可原諒的。

書籍簡介

書名:好想殺死父母……(親を殺したくなったら読む本)

作者:石藏文信

譯者:Miyako

出版社:光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