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不是無法預料,是愚蠢和想像力之過

A+A-

雖然現代社會一直灌輸我們「安全」的重要性,無論是日常生活、上班工作,抑或登高外遊統統都要「安全第一」,但因愚蠢行為而受傷死亡的人還是不計其數。為甚麼人類總是自找「意外」?在 Careful: A User’s Guide to Our Injury-Prone Minds 一書中,心理學家兼安全專家 Steve Casner 剖析日常意外成因,並向讀者提出種種預防方法。

意外不是意料之外?

Steve Casner 並非事事誠惶誠恐的杞人憂天派,閒時他也會駕駛小型飛機和直升機,然而,本業於美國太空總署作心理學者、專研人為安全的他深明:生活中的危險無處不在。

在書中,Casner 開宗明義指出,人類社會現在正值安全危機。在 1918 年,20 人中就有 1 人於意外而死,到 1992 年,數字已經下降至每 40 人才有 1 人因意外死亡。然而,從 2000 年起,過去所有安全意識的推廣漸漸失效,意外死亡率再度上升。

為甚麼會這樣?其實,許多「意外」都因人為決定而發生。Casner 認為,其中一個令社會安全程度倒退的原因為「風險平衡」(Risk Homeostasis),亦即當人感到安全,就會更勇於冒險,例如單車手戴上頭盔後騎車時會更接近路面其他車輛。

除此之外,當今許多社會文化因素亦會影響人的安全。像智能電話這些新發明會令人分神導致意外,近年流行的種種極限運動推使更多人「玩命」,而 DIY 文化的復興雖然吸引更多人動手煮食、製傢具或維修電器,但同時使人易招意外。最後,畢竟人均壽命比以前較長,長者多了即是弱者多了,自然有更多意外。

怎樣預防意外發生?

作為安全專家,Casner 認為,要過安全生活,必須三思而後行,為自己下更好的決定——如果你知道人們最常碰到甚麼意外,就明白為何事情總會有更好的方向——在美國,每年有 33 萬人因不小心受廚房刀傷而送往急症室;近 3 萬人在使用鎚子時受傷;4 萬人不知怎的被洗衣機弄傷;更有 12.5 萬人因誤信身體會自癒所以沒有求醫而死。

由此,Casner 覺得用「意外」這個字有誤導成分,大部分「意外」應是「錯誤」(mistake)才對。對他來說,「錯誤」即是「無瑕地執行一個極愚蠢的想法」,在「錯誤」發生前,人完全可以做得更好,避免受傷死亡。而「錯誤」不同於「疏忽」(error),後者通常難以避免。他以美國航空公司墜機率幾近達到 0% 的事例解釋,機師因受過嚴格訓練而能夠避過「錯誤」,其他難以避免的「疏忽」則由電腦系統解決。避免「錯誤」,防止「疏忽」,才能達致安全。

在美國,有 50% 致命意外都是在家裡發生,Casner 則有幾項預防家居意外的建議:

  1. 我們應該如機師一樣生活,跟從程序,將可預視的混亂控制至可管理的範圍。
  2. 人們也要遏止自己澎湃的想像力,具體來說,就是做事選擇相應工具,例如不要勉強用螺絲批撬開壞掉的櫃桶然後樂觀以為能成事。
  3. 最後,還是那些老生常談道理:小心為上,安全第一,不要衝動逞強玩命——明知山有虎,那就不要向虎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