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削弱的種族主義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白人至上主義沖擊美國,尤以維州夏律第鎮最為激烈。參與者手持火炬,高喊種族歧視口號,更引發汽車撞向人群事件,導致 1 死 19 傷。民眾難以置信,踏入 21 世紀,在民主、開明和自由的美國社會,竟還有如斯野蠻暴戾的行為。心理學、社會學及神經內科的研究人員試圖從近代衝突,追溯種族主義的根源、激發暴力的原因,以及近年愈趨活躍的背景。

「種族歧視並非惡人獨有的產物,它來自生活環境,就在我們身邊。」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 Jennifer Richeson 直言:「我們經常假設,是父母主動教育子女才讓他們變成種族主義者。但真相是,除非父母主動教育子女,以免他們成為種族主義者,否則孩子就自會如此。」她以初進校園的新生作為比喻:「當你入讀一所新高中,自然會去尋找誰是型人、誰是辣妹,誰又是書蟲、誰最好欺負。孩子會迅速習得這些關聯。」

種族主義會引發暴力行為,更多是某些意識形態從中作梗。「當人遇上一種有組織的意識形態,批評或歌頌群體間的鬥爭,例如種族鬥爭,會令日常偏見發展成一些更暴力的事件。」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 Eric Knowles 指出,白人至上主義組織宣揚「圍城心態」,旨在為民族及種族恐懼提供合法性。譬如在夏律第的集會,參與者高呼「你不會取代我們」及「白人的命也是命」等口號。「這些暴力意識形態正與人溝通、為人接受,特別是掙扎求存的人。這些白人其實是被社會歧視的人。」

學者認為,杜林普作為總統,並未及時譴責白人主義者,無疑助長種族間的仇恨。圖片來源:路透社

Knowles 研究「日常種族主義」將近廿年,他認為毒性更強的種族主義正被「釋出」,特別是出自杜林普之手。他注意到夏律第鎮爆發流血衝突後兩日,總統未有明確譴責主辦集會的仇恨組織,似是替種族主義「鬆綁」。「當總統不會點名批評納粹分子及白人至上主義者,反對這些心懷種族仇恨的人…… 這就是種強而有力的訊息:你一直暗藏的思想,長存心裡的種族和種族恐懼,全都可以表達出來。」

有些人認為,年輕一代相對開明進步,所以假以時日,種族主義該能從此消失。但在學者眼中,這種想法實在天真。Richeson 表示:「認為美國終歸會更加進步,就等於相信孩子會拯救我們一樣,兩者皆屬迷思。」她舉例,在夏律第鎮引發暴力衝突的極右分子,絕大部分都是年輕白種男子。「雖有數據顯示,年青世代思想較為進步及偏向和平主義,但這些取態多是關於氣候變化或同性婚姻等議題,而未顯示出他們隱性偏見的真正水平。」

近年少數族裔佔美國人口逾半,令美國變成「少數族裔為多數」的國家,Richeson 為此進行研究,分析白人如何應對。結果發現,年輕白人跟年長白人一樣,抱有強烈的焦慮和不安,甚至在測試中表現出更負面的種族偏見。「允許跨種族婚姻及訂立歧視法,這些政策確是有其裨益。但當涉及我們的人際偏見,就不是那麼簡單,等那幾個種族主義老頭死去便能了事。種族主義的言論以及助長這些言論的環境依然存在。除非我們改變,否則無法削弱種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