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消費時代十大趨勢

A+A-

隨著大數據廣泛應用,訊息時代邁入新階段,現代化社會的消費模式面臨重塑,現已為各行各業帶來挑戰及機遇。專研行為經濟學的耶魯管理學院教授 Ravi Dhar 於「金融時報」訪問中就消費者行為提出 10 項趨勢預測,其中不少愈益流行的跡象,或許就是未來的雛型。

1. 社交媒體帶挈小眾品牌

身處社交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意見領袖,口碑對於數碼行銷益發重要。網上購物往往會參考其他買家的評價,做法對大品牌不利,但有助小品牌憑聲譽跑出。據耶魯管理學院研究,在時裝、食品、啤酒等眾多行業中,小型品牌的增長比整體行業的擴張更加快速。

2. 巨額廣告投資策略息微

社交媒體傳播急如病毒,影響之劇可以帶動社會議題,負面宣傳的效果亦會被嚴重放大,令企業對從前投放大筆資源於廣告的做法有所卻步。Ravi Dhar 以近期的百事可樂廣告為例,即使是經過無數審核的大製作,最後仍然引發公關災難,百事最終撤回廣告。

3. 衝動消費淪為網購輸家

網絡購物興起,足不出戶的購物經驗為買家除了帶來方便,亦節省了非必要的衝動消費。Ravi Dhar 指出,超市將香口膠、汽水等商品放置收銀機旁,目的就是激發衝動消費,當消費者毋須再逛超市,將會沉重打擊這些消費品的銷量,Ravi Dhar 預期 2、3 年內業界便會受到衝擊。

4. 電召服務成為網購贏家

應用程式日益普及與多元化,各種服務類 app 應運而生,其中以「即時滿足」的電召服務崛起最為急速,範疇涵括叫車(例如 Uber)、外賣(例如 Deliveroo)等,憑藉便利開拓市場。整體需求擴大之下,電召服務的用戶人數及次數均見上升趨勢。

5. 無現金付款致消費過度

不少研究顯示,比起用信用卡,支付現金更加「肉痛」,而外幣不像日常認知的真鈔,會傾向消費更多。當貨幣虛擬化,交易不經硬幣紙鈔,令消費者喪失更多自主權(例如 Uber 以轉帳支付,的士則可付小費),亦會刺激過量消費。

耶魯管理學院教授 Ravi Dhar 推測,零倉業的幕後工作諸如物流和供應鏈將由少數企業巨頭壟斷。 圖片來源:路透社

6. AI 與 VR 刷新網購體驗

像語音購物(voice activated commerce),只需吩咐 Siri、Google Assistant 或是亞馬遜的 Alexa 語音程式,即可落單購物,而且智能程式更會根據用戶紀錄,不斷完善「貼心」服務;另外,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亦已被應用至時裝零售,可在虛擬環境試穿服裝 —— 未來技術或能進化至融入味道及質地,進一步衝擊實體店營運。

7. 寡頭壟斷電子零售後勤

由於大數據及高級科技需要巨額成本開發管理,Ravi Dhar 推測零售業諸如供應、物流、數據應用之類的幕後工作,不久將由少數企業壟斷,例如亞馬遜、阿里巴巴和沃爾瑪(Walmart)等資本雄厚的零售巨頭。

8. 大數據將拆解購物原因

大數據為零售商收集到顧客鉅細靡遺的消費紀錄,瀏覽過的產品、逗留網站時間、有否受到折扣吸引等等都有,不過目前為止,數據分析對消費者的理解仍然停留於基本資訊,亦即何人(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物(what)。Ravi Dhar 認為,大數據下一步是全面整合顧客的生活數據,藉此拆解「為何」(why)。

9. 人工智能分析仰賴人力

數據若然不作分析,只是一堆數字,誤判的話後果則更可大可小,因而需要深諳品牌及市場運作的人去解釋以及運用。資訊科技或會淘汰基層員工,但未來將愈來愈需要數據分析師,為企業解構消費者行為及判別行業趨勢。

10. 私隱爭議愈趨激化

私隱定義因人而異。有人毫不介意,亦有人特別敏感,但一般視乎場合,例如愛滋病患者未必想被藥廠定為目標以推銷成藥,出軌男士未必想被記錄行程在案。問題是,企業乃至人工智能往往未能分清場合,有時難免踰越私隱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