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的起源、成功與失敗

A+A-
福特總裁、國防部長、世界銀行行長 Robert McNamara。 圖片來源:DIA Public Affairs
福特總裁、國防部長、世界銀行行長 Robert McNamara 圖片來源:DIA Public Affairs

歷史學家黃仁宇提出,「數字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是現代商業社會的主要特徵。由部門分工、制度運作到商品流通、收支平衡,均需精細管理;同樣,一個能以數字管理的國家,才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現代國家或許一早出現,以數據管理的公司,卻要直到二戰之後,由美國福特汽車牽頭才普及。公司財政策略的始作俑者,同時也是惡名昭彰的越戰搞手--Robert McNamara 是如何將數字管理帶入企業乃至國家

早於求學時期,Robert McNamara 便對數字別具興趣。柏克萊數學系畢業後,他到哈佛升讀 MBA,當時有一門新興學科「財政策劃」(financial planning),被認為能夠培養通才,從此改變企業管理的手法。1940 年 McNamara 畢業後,以 24 歲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助理教授,不過他很快就放下教鞭,投筆從戎。

二戰期間,美軍 B-29 戰機越洋轟炸日本,路線由 Robert McNamara 規劃。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二戰期間,美軍 B-29 戰機越洋轟炸日本,路線由 Robert McNamara 規劃。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42 年,日軍偷襲珍珠港數月後,McNamara 獲邀加入國家統計管制部,與其餘八位組員負責收集歐洲及太平洋的空域資料,從而籌備空襲計劃。在一年間,McNamara 處理大量相關資料,包括起飛頻率、燃油耗量、機組人數、損失數目、所耗炸彈及命中率。考慮到戰機 B-29 的巨大燃油量,他擘劃出最具效率的空襲日軍路線;基於木屋數量、平民死傷率及打擊士氣的效果,McNamara 又提議以低空轟炸取代高空轟炸。

1959 年,福特第二代「Thunderbird」面世,由雙座位增至四座位。
1959 年,福特第二代「Thunderbird」面世,由雙座位增至四座位。

二戰之後,McNamara 與組員離開政府,轉換跑道,投身陷入營運危機的福特汽車公司。由於經常發問,福特員工稱他們為「Quiz Kids」,McNamara 等人則自我包裝為「Whiz Kids」。Whiz Kids 領導之下,福特改弦易轍:重組生產線以減低成本、成立流動現金管理制度、完整分析製車成本,目的在於出產最具成本效益的汽車。兩年之內,福特轉虧為盈。

在 McNamara 推動下,福特於 1958 年推出第二代「Thunderbird」,由雙座位改為四座位。當時無人看好新型號,但基於各項統計資料,包括製造成本、生活質素和消費習慣,McNamara 認為社會上有一批年輕父母將成潛力買家,型號能夠覷準這個小眾市場。結果第二代 Thunderbird 大賣,3 年內賣 20 萬輛, 4 倍於第一代的銷量。

1960 年福特「Ford Falcon」。
1960 年福特「Ford Falcon」

一直以來,美國業界只造大型汽車,不屑細車,McNamara 卻認為細車成本較低,毋須大量工業投資,量產方便,而且數據分析顯示市場對小型而舒適的汽車需求甚殷,於是不顧傳統,於 1960 年推出「Ford Falcon」。一年之內,Ford Falcon 售出 435,000 部,相當於公司該年的四分一盈利。

1960 年 11 月 9 日,甘迺迪當選美國總統,同日 McNamara 破天荒出任福特總裁。8 星期後,McNamara 離開福特,獲邀出任國防部長,當時財政策劃已經普及全球商界,但戰場不如商場,McNamara 的數字管理思維卻在越戰鎩羽而歸。

甘迺迪甫上任總統,即從福特汽車延攬 Robert McNamara 出任國防部長。 圖片來源:Abbie Rowe
甘迺迪甫上任總統,即從福特汽車延攬 Robert McNamara 出任國防部長。 圖片來源:Abbie Rowe

對 McNamara 而言,戰爭是一場「屍體點算」(body count),誰殺得多,誰就勝利。的確,單看數字,美軍陣亡 58,000 人,越共傷亡率則是 20 多倍,美國其實贏了越戰。McNamara 的戰略基於一堆統計數據:炸彈噸數、截獲船隻、佔領地帶;一味奉行數字管理模式,忽略了其他戰爭要素,例如南越對同胞放軟手腳,士氣低落;北越卻視之為獨立戰爭,死不投降。另外,McNamara 也低估了美國民眾的反戰情緒。他之所以無視人民期望,是因為情緒無法被量化。

數字管理另一問題,出於數據身上。1968 至 1973 年間,美軍發起「Igloo White」行動,動用大批戰機在越南灑下 2 萬枚電子感應器,這些植物狀的裝置能偵測周圍聲音、體溫、尿液、地面震動(特別是貨車),並將資料傳送至空軍及駐泰國司令部。當偵測到反應,電腦上的地圖便會閃現白光,經  IBM 360/65 計算目標移動速度後,美軍就會向轟炸機下達攻擊指令。全知遙控操作彷彿第一代電子遊戲。

美軍從軍機沿越共路線空投感應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美軍從軍機沿越共路線空投感應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若據統計,Igloo White 行動十分成功,數以千計越共貨車被毀,截斷敵軍供給路線,不枉豪花 10 億美金。不過,國會調查員卻質疑行動成效,始終螢幕統計未能反映實質傷亡,而越共亦持續向南部供應補給,甚至成功偷運坦克。直至 1972 年,美軍才發現數據本身有紕漏,一來感應器並無填滿整個路徑,二來越共破解了感應器手法,以尿袋和貨車錄音誘騙美軍誤炸。

越戰失利,多少出於軍方迷信數據而欠缺實況理解。Robert McNamara 後來承認「嚴重犯錯」(terribly wrong)--雖然直至 2009 年過世為止,他仍然支持以陣亡人數為決策準則。「我嘗試將感情從人類福祉抽離。」大數據背後是真實的人,所有數據都是有感情有偏見的,分析數據的人怎能抽離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