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遍地健康食品 原來不一定健康

A+A-

日本健康食品大國之名可謂當之無愧,從整腸的青汁、解脂果汁、降血壓茶品,到各種養顏、能量飲料等等,不一而足,似乎凡於市面上架的食品都可冠上健康標籤。日本消費者也非常受落,單計去年市場出貨牽涉金額就足足翻了一倍,正是如日中天時。不過,近日當局公佈因健康食品而損害肝功能的個案數字,就如當頭棒喝,叫人不得不正視健康食品泛濫的問題。

根據日本國民生活中心數字,自 2014 年起,因食用青汁等健康食品而導致藥物性肝病者有 9 宗,此外,據各地醫生通報,另有近 200 名病人懷疑因服用健康食品而影響健康。

日本自 2015 年起改革食品標示制度,在已有包括「特定保健用食品」 (含兒茶素、乳酸菌、食物纖維等成份)、「營養機能食品」(含維他命、礦物質等成份,最常見有維他命丸)、「一般食品」的食品分類中,引入「機能性表示食物」新分類,無需有關單位核准,只要可能有助維持健康,即可劃入「機能性表示食物」範圍,茶品、黑醋等均可鍍上「健康食品」光環。當初改革除了是整頓食品安全問題,眾人多少也寄望可藉此振興停滯的健康食品業。結果也的確不負人願,加上日本近年迎來超高齡社會,對健康的不安和青春常駐的渴求等心理下,促使健康食品市場不斷膨脹,讓遊日旅客蔚為奇觀,一時錯覺身處健康食品天堂,甚至助長爆買浪潮。

矢野經濟研究所今年進行針對 30 歲以上人士的問卷調查,反映 7 成人對於這些健康食品有一定認知,當中備受關注的食品功能有消滅内臟脂肪、降膽固醇、降血壓、整腸、消除疲勞、減脂等等。另外日本消費者廳調查又顯示,幾乎持續每天食用健康食物的人,竟達 6 成,彷佛患上健康食品依賴症。雖非濫毒,但情況仍不免令人憂心。筑波大學成癮臨床學教授原田隆之早前就撰文分析箇中成因

首先是廣告影響。健康食品的廣告宣傳語開口「有效減脂」,閉口「最適合節食時用」,加上所謂成功用家出鏡相挺,煞有介事宣稱「喝完真的瘦了 5 公斤」、「有它不用做運動」等等,配合「95% 有效」、「9 成 9 人回購」一類疑似權威數據,意志薄弱的消費者頓時肉隨砧板上。

再者,日本人對大企業、報紙電視等資訊戒心不足。不少人總是假定產品能在電視宣傳,或來自哪個有名企業,即具有公信力,更有甚者誤認報章刊登廣告為正經健康資訊報道。消費者廳調查指,報紙廣告中有近 60% 使用小於 8 號字型大小作廣告標示,觀看這些廣告的讀者有 9 成漏看該標示,容易全盤接受新產品,全不質疑所謂「健康食品」的虛實,而自己又是否真的需要這些額外營養。

普通一個飲品櫃,又有多少「健康飲品」?

原田教授指,有時候即使健康食品帶來實效,也可能純屬安慰劑效應。畢竟是花錢買來的補品,用家自然希望獲得成效,如此心理作用可能使他們自覺服食健康食品後身體有所好轉。

日本政府管制寬鬆,任「健康食品」百花齊放。自 2015 年新增「機能性表示食品」分類起,至今已有超過 1,000 種該類產品出現,短短兩年已達特定保健用食品的 1.5 倍,然而究竟實效如何,則不得而知。其實,服藥過多尚且有毒性,健康食品非藥,更是適可而止為上。貪一時口腹之欲乃人之常情,但若一味信靠健康食品,則恐怕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