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遠離主流 不一樣的東歐之旅

A+A-

油價持續低迷,廉航價格以公里算的話,比計程車更為划算。社交媒體每天都有無數的洗版旅行照,這個在東京購物,那個在新加坡品嘗美食,中學同學在愛丁堡喝酒等,人人異國散心,也許都是想遠離香港本土的繁囂。在這個打卡的年代,沒有拍幾張天人合一的旅行梳乎照,就白白浪費了一個三日兩夜的假期。

在本地政局多變的時分,我的心思卻是飄到遊走在歐洲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巴爾幹半島國家的那年。當年沒有上載照片到 Facebook 開心分享,反之是回來後,朋友都一臉驚訝,一副「天哪,你怎麼選那些不知名國家旅行呀?」的樣子。談到阿爾巴利亞、保加利亞等香港人較少留意的國家名稱,有時更直截了當地問「這些窮到燶的國家,又有甚麼有好逛的?」

是的,在城市小鎮中,連紀念品商店也不多,更遑論與在歐洲重點名店如米蘭巴黎中瘋狂購物相比。那年沒有到法國、西班牙、捷克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國家,朋友在巴黎鐵塔、聖家大教堂、布拉格廣場、藍色多瑙河前面打卡,我倒是在一些小店中跟店長通宵達旦聊人生。正正是遠離了繁囂,才有閒情欣賞生活的美好。

而相比我最愛的東南亞,在馬其頓、黑山、羅馬尼亞和波斯尼亞等地,鮮有偶遇一個華人的機會。身邊全都是滿口外語的外國人,所經之地全是陌生而富歷史故事的小城大街,沒有一點似曾相識的感覺。一開始確實覺得太爽了,年青探險的熱血傳遍全身經脈,每個途人奇異的目光,都沒有在香港的不舒服,反而讓我更急不及待跟本地人交流,細聽他們的生活趣事。異國行走和愛上與非主流文化交流的原因,主要是在陌生的國度裡,瑣碎至用餐方法、政治立場,到社會制度、經濟建設等都有著很不一樣的味道。

今日在香港,有人會說年輕人出得嚟行,預左要還,我倒覺得,讀過萬卷書,走過萬里路,假如擁抱世界觀,看盡歐美、中東和非洲的政治,大概那些坐在中環律師樓的人就不會困在狹隘的目光裡自說自話。當大眾愛指手劃腳,說巴黎有多少平價名牌賣,或拿著判決書來批評年輕人時,我想起在布拉格,坐在小店,細讀哈維爾自傳的一刻。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張景宜,遊走於新加坡、北京、台北和倫敦的媒體人。曾於海外電視台、報章和網媒工作,閒時亦為兩岸三地智庫提供政策研究和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