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人值得擁有的飲水機

A+A-

今年 11 月,港府宣佈從 2018 年 2 月 20 日起,所有政府建築物內的自動售賣機,停止售賣 1 公升或以下的塑膠樽裝水,但並不包括其他飲品,而康文署亦表示會研究增設飲水機。部分香港市民的反應是擔心飲水機的水質和衛生、市民不能買水就會買多了其他包裝飲品、不能買水很不方便、應多花時間研究如何回收再做⋯⋯ 看起來,在政府場地買不到樽裝水恍如給人剝奪了生存的權利。

無獨有偶,今年 12 月初,倫敦市長簡世德(Sadiq Khan)透露計劃在市內建設新的飲水機網絡,打算於鎮中心、購物商場、公園和廣場等公共場所,支持自治市建設飲水機和添水器,目的是使大眾減少使用即棄膠樽。

塑膠誕生,只不過是近百年的事。1907 年,美國化學家 Leo Baekeland 發明了 Bakelite 聚合物,為化學史上第一款塑膠 —— 絕緣、牢固、抗熱。1935 年,美國化學家 Wallace Carothers 發明了尼龍(Nylon),這種人工絲綢適用於製造戰時所需要的降落傘、繩、護甲、頭盔護墊等物品。到塑膠樽裝水大行其道,已是 1970 年代的事。科技發達,文明躍進,人類終於能夠方便地在想喝水時就掏出錢來買。

倫敦第一座建設的公共飲水噴泉,1859 年啟用。 圖片來源:Colin Smith/geograph

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當時的慈善家因保障公眾健康和推動戒酒之由,在市內建設了遠比今日要多的飲水噴泉,現時在倫敦和其他英國大都會區,市政府所設的飲水機已蹤跡罕見。例如據衛報調查,大倫敦自治市 Sutton、Enfield 和 Haringey 均沒有公共飲水機;大曼徹斯特人口近 280 萬亦如是,議會完全沒有運作飲水機,曾經安裝過的都退役了;在默西賽德郡(Merseyside)也是同樣情況;而在南約克郡(South Yorkshire),雪菲爾(Sheffield)市議會的發言人透露:「所有的噴泉幾年前因為健康風險和損害而被移除了。」

不少歐洲城市的共同特點是到處輕易能看到飲水噴泉的身影,但英國在這方面卻相當落後。事實上,前任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 在 2008 年也曾提出要增設飲水機,表示要有一個「公共飲水噴泉新時代」,可是這新時代並沒有來臨。

衛生和削減預算看來是飲水機撤退的原因,但據衛報分析,商業因素也是議會安設飲水機與否的考量。1859 年成立的「飲水噴泉聯合會(Drinking Fountain Association)」的受託人 Paul O’Connell 表示,在 2010 年,英國國營鐵路公司曾承認他們不希望在自己的車站上增加新的飲水處,部分原因是會破壞零售商的利益。在一封由運輸部寄給 O’Connell 的信件中,註明國鐵認為「安裝飲水機將減少零售商從瓶裝水(和其他飲料)銷售中獲得的收入,而英國國營鐵路公司從零售商獲得的租金是重要的收入來源。」

政府能以較低成本向市民提供潔淨食水實屬美事,也本應是政府之責。假若今日仍以衛生和方便為由,擔憂飲水機安全,難保有一天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倫敦或香港,呼吸的空氣也需要入樽發售,畢竟能夠方便地買到一樽潔淨空氣,也算是資本主義文明的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