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蒨:S 系列 —— 頭顱懸案

A+A-

德國柏林裡的一所博物館內,存放著約 1,000 顆人頭頭顱骨。它們被稱為「S 系列(S- Collection)」。可惜的是,暫時沒有人知道到底這些人頭骨是誰的,更沒有人明確知道它們的來源。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據博物館專家表示,這個「S 系列」原來共有 6,300 顆人頭,現存的只剩下 5,500 個,都現存在柏林。其中的 1,000 個就在柏林的這家博物館裡。「S 系列」的始作俑者是一名來自 19 世紀晚期的人類學家及醫生,Felix von Luschan。Felix von Luschan 原本收集這些人頭頭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透過骨頭去研究人類種族的發展。對他來說,這些骨頭都只是他研究的資料來源。亦由於從研究角度看來,數據愈多,研究結果愈準確。因此,他花費力氣,拉盡關係,搜集骨頭。其中的一些更是來自於考古層面的,包括:埃及、中美洲、南美洲,甚至於歐洲中世紀的一些墓穴等等。但除了以上這些以外,大部分「S 系列」骨頭都暫時來歷不明。

其中一個比較有機會的,是來自於德國於東非及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於 1880 年代,野心勃勃的德國於東非擁有一部分殖民地,亦於 1919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因為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正式瓦解。這些曾經是德國殖民地國家有今天的:盧旺達(Rwanda)、坦桑尼亞(Tanzania)、布隆迪(Burundi)及莫桑比克海峽(Mozambique)。連同「K 系列(K-Collection)」,Felix von Luschan 組成了一共超過 8,000 塊骨頭的 Luschan Collection

當然,Felix von Luschan 並不是一次性就搜集到過千塊骨頭,而是花了足足三十到四十年的時間。直到 1924 年,Felix von Luschan 離世,整個研究用的骨頭系列就從他任教的柏林大學(University of Berlin)病理學系搬遷到柏林裡的人類學學院。在二次時間大戰時,這個系列被悉心保存。戰後一直都沒有人刻意問津,直到 1948 年,系列莫名地出現在柏林皇宮的一個酒窖裡。之後就被送到醫學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Medical History)直到 2011 年。由於該博物館後來申報沒有辦法再保存這些骨頭,骨頭系列就再次易手。

Felix von Luschan 所記錄的古代和近代頭骨比較。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過去六年,這所接管「S 系列」的博物館已經把這 1,000 個頭骨清潔及以適當的方式保存。博物館裡的專家更把斷開的骨頭嘗試重新軿湊,把發霉的清理、風乾並開始建立數據庫,有系統地保存骨頭。由於這些骨頭牽涉了殖民歷史,因此大部分當時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有關文件,都於柏林內無跡可尋。不幸中之大幸是,這些骨頭的部分資料都被直接寫在骨頭上。加上,專家們於美國的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找到了少部分文件紀錄。平常我們不鼓吹的做法,今天竟然變成幫了一大忙!

專家們很努力的嘗試把骨頭的資料翻出來,希望可以找都這些骨頭的來源。這個部分可能都可以靠穩定同位素分析(Stable isotope analysis)來幫忙。重要的是要知道到底這些骨頭是不是以不法途徑獲取?如果不是,他們可能有機會再用到科學研究上。如果是的話,就要與該國家協商,並商討如何彌補。

現今科學及醫學的進步下,它們都分別曾經有一段以上相類似的黑歷史。今天的進步神速又是建立在多少前人的犧牲與奉獻上面。事情已經發生,不能往回走,後世卻能謹記並感激,這一切的確得來不易啊!

參考資料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一名香港土生土長的骨頭說故人,馬不停蹄地飛到世界各地尋找及代言骨頭的故事,讓他們成為事情最後及誠實的無聲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