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普遍相信,我們正處於一個充滿污染和毒素的環境,所以無時無刻要排毒和補健。但凡標榜促進健康的補健品,廣告賣得愈多,便容易受人追捧,卻鮮有人問為甚麼要吃?好處是甚麼?
例如維他命 C,街頭巷尾都聽見有人講,不過多停留在預防感冒的討論,但其實利用維他命 C 來抗癌已慢慢成為一股新趨勢,亦是醫藥科技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
又例如益生菌(Probiotics),究竟是不是細菌?是否只用來醫便秘,一「通」無憂?
益生菌之父百年前發現
說起來,益生菌並不是甚麼新興的產物,反而歷史相當悠久。早於 20 世紀初,諾貝爾獎得主 Elie Metchnikoff(後人稱之為「益生菌之父」)已經提出益生菌的初步概念。他是著名的微生物學專家,並長於研究免疫系統,對後來者影響深遠。Metchnikoff 認為,當人體攝取適量有益的微生菌後,身體機能會逐步改善。100 多年來,研究人員繼續在這個領域鑽研下去,最終令「益生菌」這個新詞語正式被廣泛使用。
根據美國國家補助及綜合健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提出的定義,益生菌是「類似在人類腸道發現的有益微生物的活微生物(大部分情況下為細菌)」。這些「好細菌」能幫助消化食物、消滅致病的微生物,以及製造維生素。有些研究發現只要處方足夠分量的益生菌,有助改善人體健康。
不同種類的益生菌的作用不盡相同。簡單來說,現今醫學界認為益生菌可能會對身體產生各種正面影響,例如:幫助維持人體內理想的微生物圈;穩定消化道的屏障,以抵抗不良的微生物,或製造物質抑制它們的生長;協助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圈當受到擾亂後(如服用抗生素或生病後)回復正常;去蕪存菁,趕走不良的微生物,以及刺激免疫反應等。
基因多人類 360 倍
在 2008 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開展了人類腸道微生物群系項目「The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一項繪製人體內的微生物組圖的研究合作計劃。這項艱巨的項目不單旨在識別和分析細菌的多樣性,並測量腸道微生物群系在多種急性和慢性疾病中的影響,這些狀況包括濕疹、感冒、糖尿病,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如克隆氏症等。 這個項目的主要目的,也包括評估益生菌是否能用來重新建立健康的細菌環境,從而使人體回復平衡的狀態。
直至 2012 年,該項目的研究團隊宣佈,他們已經「定義出人體中正常微生物變異的界線」,並且能夠掌握對西方國家健康人口而言,何謂合理正常的水平。同時,他們開始研究這些腸道微生物群系的改變,與生理機能和疾病的關連。
研究團隊亦報告,這些腸道微生物群系為人類存活所貢獻的基因比人類自身貢獻的更多。當人類基因組有約 2.2 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研究團隊估計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系貢獻出約 800 萬個不同的蛋白質編碼基因,比人類基因多出 360 倍。
有望紓緩濕疹 減用類固醇
除了腸道問題外,利用益生菌緩解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或稱過敏性皮膚炎、過敏性濕疹(Atopic Eczema),亦是大眾關注度極高的話題。根據近日「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 」的皮膚病學分刊(2018 年 1 月號)刊載,一項來自西班牙的研究發現,每天服用乳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 CECT 8145)、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CECT 7347 )和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 CECT 9104),或能減輕患上中度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的病情(以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程度指數 SCORAD Index 來計算),以及降低患者需要使用外用類固醇的劑量。
50 名 4 至 17 歲的兒童(平均年齡 9.2 歲,50% 為女性)到西班牙阿利坎特美容皮膚病中心就診,他們已獲處方外用類固醇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嚴重度指數為 20 至 40,屬中度病情)。這群兒童獲隨機分配,其中一組需要服用每日 1 劑的膠囊藥丸,內含凍乾粉和總共 10⁹ 個菌落形成單位的乳雙歧桿菌 CECT 8145、長雙歧桿菌 CECT 7347、乾酪乳桿菌 CECT 9104 和麥芽糖糊精;另一組則接受每日 1 劑的安慰劑膠囊藥丸(只含麥芽糖糊精),試驗為期 12 週。參與試驗的兒童全部實行地中海飲食療法,並獲處方外用潤膚膏(醋丙甲潑尼龍),以及一種口服抗組織胺劑。
在試驗期間,益生菌組的異位性皮膚炎嚴重度指數有較高比例得到改善(約 96%,安慰劑組則只有 46%)。12 週後,相比安慰劑組,益生菌組的異位性皮膚炎嚴重度指數亦有較大的下降,益生菌組使用外用類固醇去治療皮膚炎發作(病情惡化至需要外用類固醇連續超過 3 天)較安慰組少;在非發作時使用外用類固醇的情況,使用的日數也較安慰劑組為少。
研究團隊稱:「這項研究證明,這種益生菌混合物在患有中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身上的療效,並說明益生菌可以更廣泛應用在臨床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