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太多「我」是自戀?不,是情緒困擾

A+A-
卡拉瓦喬「納西斯」(部分)。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人們普遍認為,說話中不斷出現「我、我、我」,是自我中心或自戀的表現。不過,亞利桑那大學在 2015 年的研究就曾破解代名詞與自戀之間的關聯。其他學術機構的研究亦指出,在言語間常提到「我」這個代名詞,即「我說(I-talk)」,與負面情緒之間的聯繫,比起自戀更大。

「性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近日刊載一份同屬亞利桑那大學團隊的新報告,將第一人稱單數代詞「I、me、my」使用頻繁,表示情緒受到困擾。研究分析了美德兩國 6 個實驗室、超過 4,700 人的數據資料,包括個人在書面及口頭上出現「我說」的情況,及測量其抑鬱及消極情緒的程度。

研究主要作者、心理學系研究員 Allison Tackman 解釋:「以前亦有研究指出『我說』和抑鬱症之間的關聯,但沒有太多樣本支持這說法,現在要更進一步。」她續指:「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我說』或不能用作抑鬱症的專業判斷,但就能更廣泛地觀察消極情緒,以此評估對象是否有抑鬱症傾向。」

如何衡量「我」得太多?

2013 年「時代雜誌」以「我、我、我世代」作為封面故事。

言談間有多少「我」為之多?心理學教授和研究合著者 Matthias Mehl 指,普通人平均每天約說出 1.6 萬個單詞(以英文及德文為準),若其中有約 1,400 個是「I、me、mine」已算多,一些易受困擾的人,更會說出高達 2,000 個。

團隊發現,性別對「我說」及消極情緒的關聯影響不大,關鍵的是交流內容。Tackman 說:「如果談及與自己相關的事,例如最近分手,就可以看到『我說』和消極情緒之間的關係;但如果是在非人格化的情況下,如描述一張圖片,就較難觀察得到。」此外,常用主觀第一人稱代詞「I」和客觀第一人稱代詞「me」,與消極情緒相關;但第一人稱所有格代詞「my(我的)」就不在此限,或因為「我的」一定與他人及外界事物有關,把焦點帶離了自我。

「我說」為何代表你正受困擾?研究人員建議,我們回想最近覺得「我真慘」的一刻:「當我們經歷負面事件時,會產生負面情緒、感到焦慮。當回憶這些事,我們就會把重點放到自己身上,說:『為甚麼我不能變得更好?』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不僅是腦海中的念頭,更會開始在現實中使用第一人稱單數代詞。交談及寫作時,就會滲透至語言之中,所以消極會帶來自我關注。」

研究人員發現,「我說」與負面情緒的關係,不比其他負面關鍵語言標記小 —— 如悲傷、不快樂、憎恨和厭惡等,帶有抑鬱症等特徵的字眼,這代表著兩者聯繫有其意義。Mehl 就總結:「壓力會令潛意識陷入『我』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