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有種文化差異叫「薯餅鴻溝」

A+A-
圖片來源:Emi Popova/Flickr

在瑞士,有種文化差異,叫做「薯餅鴻溝」。瑞士官方語言有 4 種之多,因此一般人眼中的瑞士便是多語言、文化共融之地。事實上操不同語言的人各據一方,劃分成不同語言區,而「薯餅鴻溝」便是德語區與法語區的隔閡。

薯餅鴻溝(Röstigraben)由兩個詞語組成,「rösti」是瑞士德語區的傳統菜黃金薯餅,「graben」則解作壕溝,組合起來便成為了象徵瑞士德語及法語區之間的「薯餅鴻溝」。話說德法兩國在一戰中對陣,瑞士雖號稱中立國,國內的法語區及德語區人民卻根據各自語言各有立場,法語區同情法國,而德語區同情德國,分歧由此而生。

除了飲食和戰爭立場的差異外,兩個地區的瑞士人之間有著明顯分別。德語區人嚴謹、重視自由,不希望政府掌握過重決策權,甚至希望國家獨立於歐盟;而法語區人則相反,態度開放,亦不介意賦予政府重權。法國人講究飲食,法語區市面開設林林總總的餐廳,而德語區則薄餅店、土耳其烤肉店居多。語言對地區文化有一定影響,瑞士一非牟利機構的總裁 Manuela Bianchi 解釋:「我覺得法語區的人生活比較悠閒,工作天午餐飲白酒非常平常,而德語區的人則沒甚麼幽默感,而且比日本人更墨守成規。」

用不同語言寫成的「蘇黎世」字樣。  圖片來源:candyschwartz/Flickr

「薯餅鴻溝」不存在於任何地圖上,硬要劃地的話,大致可按薩訥河(Saane River)兩岸而分。它是瑞士人一條心理界線,從小培養,涇渭分明。當地調查反映,德語區瑞士人只有半數人會一年穿過薯餅鴻溝一次,15% 人更從未越城池半步。Bianchi 笑指跨過薯餅鴻溝:「就像暫時移民到一個危險的地方,當地人說的話你半個字都聽不懂。」

瑞士有 4 種官方語言,除了有近 64% 人使用的德語和 23% 人使用的法語,還有意大利語及羅曼什語。官方語言既不止兩種,鴻溝自然亦不止一道,「薯餅鴻溝」以外,還有意大利語區與瑞士其他語區之間的「粟米粥鴻溝(Polentagraben)」。其實說意大利語的瑞士人只佔全國 8%,可謂少數族類,他們多居於鐵千諾州(Ticino)的最南部,巴西學者 Paulo Goncalves 移居鐵千諾州近 10 年:「我初來甫到時,人們就跟我說,鐵千諾州基本上與意大利無異。」

意語區的瑞士人在節慶中烹調傳統食品粟米粥。

作為擁有 4 種官方語言的國家,同時會說兩種或以上語言的瑞士人並不多,是以食物包裝多有 3 種或以上語言的產品資料,學術研討會同一個簡報要翻譯 4 種語言。不過,由於說德語的瑞士人壓倒性地多於其他語言,德語文化主導瑞士形象,例如外人看瑞士人,覺得他們「準時、嚴謹」,實際上都只是說德語的瑞士人的特質。

文化和語言差異建成無形的牆,無關政治。儘管偶有磨擦,這些人仍能以同一國人民的身份自處,事實上瑞士政府的聯邦制自 1848 年至今一直行之有效。對此,瑞士人專有一詞「Willensnation」形容,意指一個依靠人民共同意志,組織起來的國家。講述瑞士國內無形的語言障礙的書作 Mariage de raison 作者 Christophe Büchi 解釋,瑞士政治背後的實用主義,足以應付文化差異造成的問題,因此他說:「瑞士真正的官方語言,其實是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