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亞人身份問題,靠區塊鏈技術解決?

A+A-
逃難到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 圖片來源:路透社

每當提到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大家定必聯想到比特幣之類的虛擬貨幣,與緬甸羅興亞難民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有組織卻研究以相同技術,向羅興亞人發放電子身份證,解決緬甸拒絕給予羅興亞人公民身份所衍生的諸多人權問題。

在過去數十年,緬甸穆斯林少數族裔羅興亞人一直不獲政府給予公民身份;去年同期,官方指控羅興亞武裝分子叛亂,緬甸軍方與佛教武裝分子於是對羅興亞人展開清剿行動,被國際社會斥責為種族滅絕,超過 70 萬羅興亞人逃難至孟加拉。

雖然在聯合國介入調停下,緬甸政府早前承諾容許羅興亞人返回原居地,但就依然拒絕給予公民身份。很多羅興亞人因此覺得返回緬甸朝不保夕,拒絕回去重建家園;但由於沒有任何國籍公民身份,羅興亞人亦無法在國外享用銀行和教育服務。

針對有關問題,身在馬來西亞的羅興亞人社區領袖 Muhammad Noor 成立 Rohingya Project,試用區塊鏈技術發放電子身份證。「為何銀行或者政府,這類中央集權機構可以主宰我們身份?我就是我,他們有甚麼資格說話?」

組織網站解釋,羅興亞人無國籍問題持續超過 30 年,除緬甸以外,族人早就散居孟加拉、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等國,並非所有人都是受到政治迫害的難民,但卻因為無國籍而持續生活在社會邊緣。到最近爆發緬甸羅興亞難民潮,國際社會才注意到相關問題。

組織目前測試以區塊鏈技術建立數據庫,存放個人電子身份證,只要申請人通過測驗證實為羅興亞人,便可以領取。組織現正與孟加拉、馬來西亞和沙特阿拉伯等政府協商,期望當地政府承認電子身份證,讓羅興亞人可享用銀行服務、基本法律權利和接受教育。最終目標是要讓羅興亞人有機會參與全球經濟活動,讓第二和第三代能夠脫貧。

所謂的區塊鏈的技術源於比特幣,通過密碼學方式將交易資料加密存放到區塊(block)之內,每個區塊都經由網絡上其他電腦認證核實,區塊通過核實後加入區塊鏈;即沒有中央機構擔當中介,區塊鏈上的內容難以作任何刪改,技術具備「去中心化(decentralised)」的特質。

現時全球有多家初創企業,將區塊鏈應用到其他交易及雲端運算服務上,亦有不同組織試用區塊鏈協助難民及無國籍人士。

在約旦 Azraq 難民營,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便應用區塊鏈和生物識別技術,協助當地敍利亞難民用代幣系統購買糧食,過程中可以避開銀行手續費用。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爆發時,科威特人 Tufic Al Rjula 的出生證明文件被毀。他之後得到荷蘭難民庇護,並接觸超過 1,000 名類似遭遇的難民,他們的身份證明文件都同樣在戰亂中被毀。

這段經歷使他察覺到,以紙質為主的實體身份證明文件,包括出生證明、駕駛執照、學歷證明等,都容易毀壞或遺失。他於是與合作夥伴 Jimmy Snoek 創辦得獎初創企業 Tykn,其宗旨是要向所有人提供「自我主權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為無需經由主權國家批發的身份證明。

類似區塊鏈的新興技術,在市場上從來不乏投資,為初創企業提供很大融資空間。不過類似 Tykn 的企業,仍然要面對一系列現實問題,譬如要說服政府及非政府組織使用他們的服務便屢屢碰壁,尤其對方仍在使用舊式數據庫;一旦無法解決以上問題,企業便難以收回成本,支付員工足夠開銷,以至解決複雜多變的區塊鏈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