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日本有沒有可能拍出漫威式的英雄電影宇宙(中)

A+A-
漫畫 ULTRAMAN  重新改寫整個奧特曼的故事;圖為 2019 年春季在 Netflix 播放的動畫宣傳海報。

上篇提到荷里活的資金財力與分配播映方式,非其他電影產業能及。但講錢傷感情,任何話題牽涉到財力都只能沈默,不盡是日本英雄片獨有的問題。就讓我們退一百步,假設東映、圓谷會印炒票,擁有無限金錢投資英雄電影,結果又如何呢?事實上結果仍相差無幾,因為日本英雄特攝存在軟件配套的結構性問題,阻礙其成為漫威式電影。

首先是世界觀建立的問題。無論漫威抑或是 DC 的美國超級英雄,都處於其轄下的同一宇宙中。小至個人間的恩怨情仇,大至勢力間的暴力衝擊,美式超級英雄們的故事非常大的部分都是互相穿插。所以拍成電影時,既可獨立製作單飛的系列作,又可以統合成「事件」為中心的大雜燴。深受觀眾愛戴的漫威宇宙,都需要角色本身的故事外,再加上互動衝突,才能夠達成所謂的完整「世界觀」。但日本製作公司並沒有刻意經營同一世界觀下英雄間的互動,何況有些英雄根本不屬於同一世界。

昭和年代的假面騎士的確是同一世界觀的,但角色間的互動都流於「後輩苦戰,前輩幫拖」;超級戰隊的世界觀更是每年砍掉重練;奧特曼算是有恆心地延續 M78 星雲的系譜,但總括而言跨作品的角色互動仍然不足,基本上是劇場版才有限度出現的情節。於是製作日式英雄電影就會面對世界觀散亂、甚至矛盾的情況。當然漫威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下,也面對同樣問題,其解決方法是單取漫畫的元素,將電影世界觀獨立起來。但日式英雄很難「照辦煮碗」,這牽涉到第二個問題。

2012 年曾上映假面騎士與超級戰隊跨界合作的電影「仮面ライダー×スーパー戦隊 スーパーヒーロー大戦」;圖為劇照。

第二個問題是日本特攝角色長期處於用完即棄的製作策略下,換句話說系列新角色推出後,舊人即使出場也淪落成陪跑角色,其核心原因是要觀眾購買新玩具。但 Bandai 在 10 年前的「騎士 Decade」發現新的售賣方式,每年將所有舊角色重新推出一次也有傻仔買賬,結果是超級戰隊與奧特曼也套用了這一套方式。即使如此,舊角色也只是由「棄置」轉為「循環再用」,其本身的故事沒有進展,出場只有幾個鏡頭,被大家嘲笑為皮套大戰。相反美式英雄的故事視乎人氣,可以斷斷續續出版,也可出現在其他角色的故事中,於是無論「角色」抑或「故事」也不至於枯死,也保持互動的可能性。

由此牽涉到第 3 個問題 —— 媒體性質。美國超級英雄可以大量故事平行推進,是因為都先有漫畫後有電影;而日本特攝則從一開始就是以劇集等影視作品為中心。同一成本基礎下,美式英雄可以刊印 10 套漫畫,然後挑受歡迎的那套拍電影;日本英雄則只可以拍出一套特攝電視劇。結果是日式英雄由作品互動、角色塑造、世界觀建立都充滿了局限,很難拍出漫威式的電影。

日式英雄要覓得更廣的出路,只能夠突破特攝本身的局限,在多媒體中尋找更多的可能性。話說回來,奧特曼在漫畫 ULTRAMAN 中斬掉重練整個故事,變成紅白配色、真人大小的機甲格鬥,竟也殺出一條血路。「新假面騎士 Spirits」漫畫將昭和十人重新演譯,畫出特攝中不存在的內心戲與互動;近年新出的「假面騎士 Kuuga」漫畫更把「Kuuga」與「Agito」的故事合併,寫成另一個多騎士、多角色互動的故事。以上都證明東映和圓谷等製作公司也有意作出更多的嘗試,在特攝劇集的框架以外,發掘日式英雄的新發展。但距離收成的時間尚早,要下判斷還早了個廿年。

下篇是最後一篇,談談觀察與市場的問題。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