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扮開心說不、向扮受歡迎說不,年青人向社交媒體說不

A+A-
劇集「黑鏡」劇照。

人們普遍認為,年輕一代是不能自拔地使用社交媒體的一代,仍然極度沉迷的青少年當然不少,但兩極化的情況開始出現,有些年輕人為不再受社交媒體束縛,索性不用社交媒體,而且數量可能超乎想像。

2017 年一項針對英國學童的調查發現,如果社交媒體從未被研發出來,63% 的人會感到高興。另一份來自研究公司 Ampere Analysis 的 9,000 名互聯網用戶調查發現:在過去 2 年間,18 至 24 歲的人對社交媒體的態度發生了顯著變化。

在 2016 的統計中,66% 人認同「社交媒體對我很重要」的說法,但到了 2018 年,只有 57% 同意這個說法。愈來愈多年青人放棄的社交媒體,卻愈來愈受老一輩所喜愛。根據 Ampere Analysis 的數據,45 歲以上認同社交媒體的價值的人,在過去一年由 23% 增加到 28%。

這已成為趨勢。美國市場營銷公司 Hill Holliday 對 1995 年以後出生的「Z 世代」進行研究,有一半受訪者表示他們已退出或正考慮退出至少 1 個社交媒體平台。研究公司首席策略官 Lesley Bielby 指,Z 世代與社交媒體的「重大裂縫開始顯現」。她相信會有更多年輕人退出社交媒體,使用量亦會大幅減少:「更年輕的 Z 世代留意到他們的兄長、姊姊和朋友的行動後,他們也將開始放棄使用社交媒體」。

鬥開心令人沮喪

年青人已開始察覺到社交媒體並非真實,而且會影響日常生活。18 歲的 Jeremiah Johnson 就對維持其網上形象的壓力感到厭倦,他說:「如果你不開心,想在社交網站上發洩,那你就是在尋求他人注意。」Johnson 受朋友邀請加入了 Instagram,6 個月後便退出了。他說:「如果你過了糟糕的一天,然後一直滾軸式瀏覽 Instagram,你會不斷被人們參加派對的照片轟炸。即使那不是他們生活中的真實寫照,但那就是你看到的。所以我不再用了,它令人變得沮喪,這只是比誰最開心的比賽。」他認為那不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不過,Z 世代始終是在網上成長的一代,自幼已生活於數碼世界,要頃刻間脫離並非易事。青少年面對點擊、讚好、分享,由網上的肯定來激發多巴胺已成習慣,他們的神經路徑(neural pathways)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形成。Bielby 說:「他們對更新社交網站感到不勝負荷,許多人在網站上已建立了誇張的形象,持續以發佈帖子的讚好數量尋求肯定。」

 58% 曾停用一次

在學校,社交媒體更可能是一個殘酷的人氣龍虎榜。現年 15 歲的 Emily Sharp 說:「如果你認識新朋友,他們要求加入你的 Instagram,而你只有 80 個追隨者,他們會想:『你不是那麼受歡迎』,但如果你有 2,000 名粉絲,他們會想:『你是學校裡最受歡迎的人。』」Sharp 在 13 歲時退出社交媒體,坦言:「我寧願不知道別人怎麼想我。」

研究年輕人網上生活的博士 Amanda Lenhart 對美國青少年進行了一項調查,看看青少年暫停使用社交媒體的原因:「我們發現 58% 的青少年表示他們至少曾停止使用社交媒體平台一次。最常見的原因?因為它妨礙了學業或工作,超過 3 分 1 的受訪者認為這是離開社交媒體的主要原因。其他包括厭倦了在同齡群體中看到的衝突或戲劇,並且因訊息不斷而感到壓力。」

Bielby 同意,年輕人愈來愈意識到他們在網上浪費的時間,Hill Holliday 的調查中,44% 已經退出或考慮退出社交媒體的年輕人,其原因便是「以更有價值的方式利用時間」。雖然退出社交媒體可能會產生新的焦慮,但同時也是一個令人敬佩的舉措,因不少社交應用程式旨在讓人上癮。當你不再受其操控時,也是一種解脫。